杨勇:论“十二因缘法”的二重思维取向
二、形而上学——作为必然根据的缘起观
顾名思义,十二缘起就是指十二个相互具有因果关系的缘起法。秉承佛陀一贯的思想取向,世亲在《俱舍论》中也必须回答十二缘起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能够体现了缘起的思想。当然,这一思考的目的,即是从形而上学的哲学观上去论证佛学中的缘起论。于是,以下问题就成为我们必须进行考察的内容:1、缘起的含义;2、缘起的机制;3、确立缘起的目的。
第一、缘起的含义。《俱舍论》对缘起定义的解读,分成两个步骤。首先,分别了四种缘起,并且特指十二因缘的缘起是分位缘起。其次,就“缘起”这个词自身的定义,即Pratityasamutpāda,汉语翻译为“钵剌底医底参嗢钵地”。
世亲认为从种类的角度看,十二缘起所说缘起是分位缘起。缘起有四类:“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所谓分位,就是十二缘起分别处于过、现、未三世的因果关系之中。同时,将十二因缘分成三世,其目的在于说明有情众生之所以会产生轮回,就在于众生存在一项巨大的无明,即疑(按:无明,即惑,即烦恼,所以无明是一种宏观描述烦恼的名相。在《俱舍论》中烦恼法有一类称为随烦恼,其中疑就在随烦恼法中。):对自己在过去世或者未来世是有(常见),还是没有(断见),以及对过去世或者未来世是常或者无常等问题产生疑惑。为此,佛陀破除这种常见、断见而以十二缘起中内含的因果观念加以开示。至于其它的缘起之类,则均在分位缘起中均有兼涉。所谓刹那缘起,就是从贪行杀一刹那就具有了十二缘起。简单的说,这一刹那被静止的分析为十二个环节。贪就是无明,以贪来思虑杀的事就是行,识是对于所贪之境的了别,名色则是识对贪支境相开始发起杀的念头,六处则是行杀的眼等六种色根开始实际的发动,受是行杀者自身感受贪的感觉,爱则是行杀者所发起贪的本性,取是与贪同时发动各种烦恼(这里的处、受、爱、取是从行杀开始的此同一层面的说明,假设作为大前提的这一刹那还可以更细微的分析的话,则处到取应都在一个时间层面),有是行杀一刹那实际产生杀的效果,生老死是指指出杀的行为也有一个开始到完结过程。刹那缘起可以说是一个从极为微观的角度对十二缘起的另类说明,但其中没有表现出三世因果的关系,故而只能对分位缘起参照。至于连缚和远续两种缘起,都是说明缘起在三世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十二缘起支彼此相连的关系,对分位缘起可说是一种补充性的说明。
从缘起的构词法中揭示缘起的含义,则是对缘起的另外一个层面的解释。
“钵刺底是至义,医底界是行义,由先助力界义转变,故行由至转变成缘,参是和合义,嗢是上升义,钵地界是有义,有藉合升转变成起,由此有法至于缘已和合升起,是缘起义。”
按照《光记》的理解,钵剌底是字缘,医底界是字界。字缘叫做“至”,就是一种势力,一种助力,能够使某个字的意思从隐含的走向明显的,而字界则是某个字天然具有的含义,具体到缘起的问题,则字界是“行”,是造作、运作的意思,通过字缘的助力“至”,即能够使导致字界意思得到呈现的条件都来为字界服务,这时“行”的含义即被体现为专门指“缘”,所谓“缘”就是由于有助力而能够造作或运行产生出果。同样,起的意思亦包含两层,参嗢就是字缘,是以和合与上升作为势力,钵地则是字界,表示“有”的含义,通过条件的聚合而能够使得作为“有”的字界的意思得以显现,于是“有”的意思变转变为“起”。
所以就缘起这个词的含义来看,缘和起合在一起表示通过某种助力或者是条件聚合,并以此为因,能够产生果的意思。由此一义,缘起之聚合、造作、助力、由隐趋显等特点,便引伸出了缘起和缘已生的问题。
第二、缘起的机制:由缘起和缘已生呈现的因果关系。世亲认为:
“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如是一切二义俱成,诸支皆有因果性故。”
这是说,十二缘起每一支之间都具有彼此的因果关系,这一关系甚至可以扩展到一切的有为法。所以从因的角度上看,可以叫做缘起,而从果的角度上说,则叫做缘已生。于是,每一支实则包含着缘起和缘已生两个更为细致的关联。那么,是什么问题使得每一支都具有了缘起和缘已生的区别呢?
三世的观念,促成了缘起与缘已生的区别和联系。《俱舍论》记录了三种说法,一是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有部”)重要论师望满的论点,二是经部的观点,三是声论的思想。当然世亲最后选择似乎是通过经部修正了的观念。首先,望满认为:未来法为因,则叫做缘起;以阿罗汉最后心为基点,在此基点上的过去、现在法叫做缘已生;同样以阿罗汉最后心为基点,但基点之前的过去、现在法,即包含缘起又包含缘已生。(按:阿罗汉最后心是一刹那,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具有神圣意义和宗教价值的时刻,因此单独列出,也因此其性质与这一刹那之前的其他刹那具有本质的区别)最后缘起缘已生都不是即是无为法。望满主要依据有为法和无为法、解脱和烦恼为参照,并且将同时具备缘起和缘已生定位在有为法的层面。但是按照世亲的观点看,这里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依据上述引文非常明确的说法,缘起和缘已生是遍及一切有为法的,可是望满的未来法,以及阿罗汉最后心所含过、现法都是独立的,似乎缘起和缘已生没有关系,这便与前提相违背。其次,声论则认为有一个能够作用的主体和主体发出的作用,故而有相应的因与果。对此,佛教的立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佛教本身是反对任何实在的主体说的。
《俱舍论》吸收了经部的说法,提出了二层论证:首先缘起与缘已生,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体的两面。所谓一体,指的是每一个名相概念,所谓两面,则是当它作为因的时候,就叫做缘起,当它被其他因所引发的话,便称为缘已生。其次,缘起和缘已生不能在时间上分割。这里关键讨论的就是未来法是否也具有缘已生的问题。从一般的经验来看,我们是按照某一个事件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流向未来,但是以有部的观点,正好相反,即从理论的角度看,未来其实已经一种潜在的存在了,因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作为范畴性的存在,或作为法体性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未来法虽然现在还没有显现,但是它作为潜在的因,却已经存在了。于是,事件的发展就于经验相反,即从未来流向现在,又从现在流向未来。(按:不过,无论是有部也好,或者是世亲本人也好,其实经验和理论的两种说法,他们都在使用,只是需要看具体的语境。)如果以三世说的理论角度去看问题,则未来法虽然在表面上还没有呈现,但是一旦它流向现在或者过去,则必然于现在或过去的表现是相同的,就比如说贪财,虽然贪财在未来,但一旦其表现为现在的行为或心理,则未来的贪财与现在或者过去的性质是一样的,从这一个意义上说,未来法虽然还没有显现,但是它却是现在的因,而因的性质可以通过参照现在或过去的参考,而将未来法的性质加以确定,如果从这一个角度看,则未来法也可以叫做果。即从引发现在看是因,从现在思维因中包含的性质,则可以称为果。如此,则未来世也是同时具备缘起与缘已生之两层含义了。以此推论,则现在、过去法也都有这样的性质。只是现在法,因为呈现出当下的特点,所以除了上面的理论意义之外,它还能够从直观上看到,其作为未来法的果,以及过去发法之因的特点。(按:世亲没有对阿罗汉最后心的问题做出判断和讨论,作为猜测,我们以为可能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圣价值的领域,所以就避而不谈了。)
由此,缘起和缘已生的关系,实则是对三世因果说的另一深层次讨论,并进一步强调十二缘起,乃至所有的有为法都内在存在着缘起的运行机制。从而防止任何主体说的进入。
第三、缘起的目的:破斥轮回实体说。实体说,存在着两个大的类别。一是主体说,简而言之,就是承认有某种实在的精神主体,或者至少存在一能动的精神主体,由精神主体发动或者承载其作用的理论,比如婆罗门的梵主体、数论的三性主体。这些都被佛教判为外道邪说。另外一类,则是法体说,即认为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动的法,这种法体说也被佛教所批判。比如佛教内部的有部就遭到来自于其他小乘教派和大乘佛教的批判。在缘起论的问题上,《俱舍论》很清晰的选择了经部的观点,批判的继承了有部的观点,否定了实体说。这一批判,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展的:1、否定缘起的真实法体说,主张方便法体。2、否定十二支名相(概念)的法体说。3、否定五蕴体缘起说。
首先,就“缘起”而言的方便法体说。《俱舍论》中记载了大众部论师(按:部派佛教中的一个学派)的一个观点,他们提出“缘起”这个词有一个必然不动的“缘起之理”,正因为有此“理”,才会推动了(按:着重符号为笔者所加)缘起的运行,这样“缘起之理”就是一个神圣的、永恒的、能动之理。对此,世亲给予了坚决的批判。他认为“缘起”所体现出的“理”——因果关系具有必然性,这是不错的,但是这种必然性是从十二缘起各支之间的因果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比如无明断则行亦断,无明生则行生。所以说缘起之理的存在,只是一种权宜而已。因此,我们可将“缘起”称为方便法体说。
其次,就否定十二缘起别有法体说。《俱舍论》指出,有部执着于十二缘起的每一支均别有法体。比如,“如是无明别有实体”。有部认为无明的根本属性就是没有光明和智慧的意思。可是无明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结、缚、随烦恼、漏等,这些的属性都是没有智慧,如果不另外提出一个无明来支撑的话,则无明的属性就会因为各种种类而变得不确定。世亲认为,这种理解具有重大的误区。他指出并不存在着无明的实体。因为,无明仅是对于真谛(苦集灭道之四谛)的不知晓,故而为了总结所有不能了解真谛的状态,就都将它们归属于无明。所以无明是众多不智的种类的一个共性,此一共性不能离开各种种类。
最后,就五蕴体的否定。从本文一开始,我们就一直按照《俱舍论》提供的五蕴体之思路对十二缘起做说明。但是,世亲对五蕴体的态度,可谓阴渡经部。五蕴体是有部的观点。有部认为,十二十二缘起中的每一支都需要一个承载者,就是五蕴体。但是这种五蕴体不是主体,而是由色蕴等五蕴聚合的某种虚假的存在者。对此,世亲没有完全推翻这一理论,而是做了否定性的诠释。即认为,有部所理解的十二缘起的运作是通过五蕴体的转变而形成,十二缘起的各支或者从生理的、或者从伦理的角度来说明轮回,但它们只是五蕴体不同状态下的特征,并不能够真正导致轮回,所以五蕴体自身的力量产生了三世因果轮回的结果。然而,这是不准确的,真正产生三世因果的,应该是十二缘起各支所具有的内在的因果关系。虽然五蕴体在每一支中都存在,但是恰恰是因为各支所具有的独特性形成了一个关系网,而关系网中的五蕴体才由此表现出十二缘起的形式。在此,世亲看到了有部的一个危险,即如果强调五蕴体的承载功能,那么虽然五蕴体本身具有的聚合之义就会被弱化,而走向主体说的困境,而如果直接十二缘起的彼此关系来说明问题,则一方面弱化了主体说的危机,同时更能够体现出“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起之思想,并从而证明了人生即一大苦蕴的佛陀之教诲。
1
2
|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