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慈济讯息:家庭如大树有孝才茂盛


来源:慈济基金会

人参与 评论

行孝行善不能等,孩子们双膝跪在父母跟前,奉上清茶和点心,请父母品尝。(摄影者:周艳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儿孙满堂,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呢? 慈济志工洪维以大树来譬喻一个家庭,长辈是

行孝行善不能等,孩子们双膝跪在父母跟前,奉上清茶和点心,请父母品尝。(摄影者:周艳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儿孙满堂,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呢?

慈济志工洪维以大树来譬喻一个家庭,长辈是树的根,子孙后代是树的枝和叶,整棵树能长得多高、多壮,取决于树的根,只有树根粗壮且深深扎根于土壤,才能使枝叶茂盛。

同样,一个家庭,若没有长辈历代积累的福德,是不可能有子孙的兴旺发达,因此,孝道是一个家庭的根本,是子孙后代得以繁衍的根基。

上海名都新城每月一次的小区爱洒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的活动主题是“行善.行孝.福满堂”。

孝道是家庭的根本

由于大陆地区三十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家庭结构模式,所有家庭事务几乎都是围绕孩子所展开,孩子俨然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当之无愧的家庭的核心,因此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而不是老人,成了名符其实的“孝”子。

东方的家庭观念不同于西方,洪维与大家分享,西方更多是个人主义,孩子成年后,不管是否已经就业或正在求学阶段,就被要求独立,父母年老后也是自己照顾自己,更多的是住进老人院,由社会统一来照顾,亲情关系相对比较冷淡。

总是以三代同堂为美誉的东方,则习惯以家族的延续为核心,然而,一个家族的延续靠什么呢?需要留什么给子孙后代呢?证严上人曾说过:“如果留财给子孙,会有两件事:让后辈造善业,或造恶业;如果留德,子孙后代得以运用,家族就会千秋百世。”

大家老了之后,是否愿意与子孙后代住在一起颐养天年呢?还是愿意像西方国家一样住进老人院呢?洪维说,曾经有人问上人:“为什么慈济不建养老院?”上人回答:“家家都是敬老院,家家都有两尊活菩萨。”洪维引用上人与人的问答来强调“孝顺”的重要。

洪维感慨地说:只有孝,家庭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和谐!(摄影者:周艳波)

言教不如父母身教

短片《言教不如身教》讲述了一个可能普遍存在于社会家庭中的故事:当年老且罹患老年痴呆的母亲与儿孙一起生活时,儿子越来越无法忍受母亲因行动缓慢、记忆力差等造成生活细节的不便,于是开始斥责母亲时,一旁的孙子已经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也对父亲说出同样的话:“爸爸,等你以后大便弄在身上,我也送你去敬老院哦!”会场中好几位民众都被短片的故事所触动,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流。

洪维感慨地说:“今天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未来,孩子也会如何对待我们,这就是一个家庭的传承!”洪维想起曾经去苏北访视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好多漂亮的房子旁边,都有一个简陋的小茅屋,一问才知道,那些简陋的小茅屋大都是给家里年老行动不便、长期患病的老人居住。洪维听了心里十分难过,“现在这样对待自己年老的长辈,自己年老时,孩子又会怎样对待自己呢?”

根据了解,当地的村民以前并不富裕,于是都外出务工挣钱,只留下老人们在家照顾孩子,待有钱了后,才回响生活,因此觉得愧对孩子,大多对孩子十分溺爱,而往往就忽略了对老人该有的恭敬与孝顺。

“他们不担心这样会一代还一代吗?”洪维认为,只有“孝”,家庭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和谐!

及时行孝不要追悔

为了契合活动主题,从小启发孩子的孝心,志工精心设计让小朋友向爸爸妈妈奉茶的环节。(摄影者:周艳波)

“人生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后悔。”短片《天堂的午餐》正是讲了一个这样让人追悔莫及的故事:一位儿子因为来不及尽孝,对往生的母亲十分思念,幻想着母亲跟自己一起午餐的场景。

儿子回忆着母亲曾对自己的关怀与爱,以及母亲的殷殷期盼,画面在现实与虚幻中不断切换,令人唏嘘不已,也让现场的吴慧女士无法克制自己,泪如泉涌,还有好多志工家人和民众都眼眶泛红。

为了契合活动主题,从小启发孩子的孝心,志工精心设计让小朋友向爸爸妈妈奉茶的环节。这次有二十七位小朋友参加活动,年龄最小的只有三岁,最大的有十九岁,有的来自附近小区,也有来自梅陇批发市场。

在小会场里,孩子们在志工朱瑜的带领下,端着茶盘,一个接着一个,整齐地排好队站在台前。当孩子们跪在父母跟前,把盛好的点心和茶水端上前时,父母们亦喜亦悲,场面十分感人。

尤其是屈桂玲女士,当十八岁的儿子强强跪着奉茶时,她已经泣不成声。另外一家三代前来参加活动的金春华女士,当儿子双手捧着茶点给她时,她的泪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孩子只能用紧紧的拥抱来回馈妈妈,小心地替妈妈抹去眼泪,并试着用成人的方式,抚慰着妈妈的肩膀。

把握有限时间尽孝

慈济志工张晴分享了进入慈济后对孝顺的体悟。张晴的妈妈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不善于直接表达对子女的爱;张晴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与母亲的关系比较疏离,小时候一直很叛逆,觉得妈妈不爱自己,只有奶奶爱自己。以前大家一直都互相抱怨,家庭里的负能量很多。

进入慈济后,张晴开始不断地反省自己,慢慢梳理着与母亲的关系。(摄影者:周艳波)

进入慈济后,张晴开始不断地反省自己,慢慢梳理着与母亲的关系。记得小时候自己生病,妈妈每次不管刮风下雨都背着自己去针灸的画面,才豁然明白,其实妈妈在心底里一直都是爱自己的,只是妈妈的爱与奶奶的爱不一样,但以前自己选择了忽视,不断加深这种否定,才造成与母亲长年的隔阂。后来,妈妈生病了,张晴回到了成都陪伴妈妈,并跟妈妈说:“对不起!”

现在,张晴会在电话里跟妈妈说:“我爱您!”每次妈妈都回答:“我知道!”张晴每年都会回老家两次,每次陪伴妈妈一个月左右。如今,张晴与父母的感情愈来愈深,家庭里所有成员的关系都十分融洽。上人曾说:“所有的苦难都是化了妆的祝福。”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功课,进入慈济后,让张晴的人生得到重组。

接下来的撕纸条小游戏,只见志工洪维拿出两张普通的小纸条,一条给台上的张晴,一条给台下的民众,请她们按照她的指示撕纸条。洪维说:“假设我们的父母能活一百岁,如果他们现在已经六、七十岁的话,请撕去纸条长度的三分之二,因为他们留给我们尽孝的时间,只不过是他们剩下的三分之一人生而已。”

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去掉每天的睡眠、休息、娱乐和吃饭时间,洪维请大家再撕下剩余纸条的一半;还有工作时间,大概会是剩下时间的三分之二,请大家再撕下。

如果像张晴一样,每年回家两次,每次陪伴一个月,洪维请大家看看自己手里的纸条,还有多长?还有纸条可以让你撕吗?洪维说,“全部算下来,我们可能剩下不到三十天的时间可以陪伴父母,可以尽孝,我们还要等吗?”

沟通缩短两代差异

苏慧女士分享与婆婆的相处,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跟婆婆沟通,做到真正的孝顺。(摄影者:周艳波)

第一次参与慈济活动的苏慧女士说,作为一名职业律师,并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和家庭,不得不依赖孩子的奶奶照顾,但由于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观念有所差异,尽管深知婆婆是一位十分善良的老人,仍不免产生抱怨的情绪。

由于不愿意进行沟通,苏慧与婆婆的隔阂不断加剧,虽然表面上不会去指责对方,但互相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埋怨深藏在心底,“通过今天的活动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十分悔恨自己的做法,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跟婆婆沟通,做到真正的孝顺。”

一家三代前来参加活动的金春华女士,与妈妈一起生活,因为观念的不同,在生活细节上会有一些小摩擦,“刚看到《言教不如身教》的短片时,就想到自己平时对待母亲的态度以及生活细节,孩子应该都是看在眼里的,自己是否做到了好的身教?”

金春华认为最难的是,当观念有冲突或差异时,自己是否仍能对父母孝顺,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金春华说,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有很多误解,一直认为是一种愚孝,如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才明白“孝顺”是一个家庭的根基,“一个家庭中,今天自己怎样对待父母,未来孩子就会怎样对待自己。”

(文:唐小雪、刘海金上海闵行报导2014/06/27)

相关专题: 台湾慈济视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慈济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