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青
2010年08月23日 18:14慧海佛教资源库 】 【打印共有评论0

慈青法师(1912——1978年),俗姓杜,名兆其,别名杜白,号宗睿。1912年出生于成都东门五世同堂街杜家花园。家境富裕,崇佛敬僧,乐善好施,怜贫恤孤。父名杜绍堂,母名周香培,均系居士,育有四子六女,杜兆其排行第四。

法师少年聪慧,善根夙具,五官端正,肌肤白嫩,面容清秀,性格宁静。孩提之时,即喜聆听僧侣宣说法音,倾心佛教止恶扬善,利乐有情,时人喻为“转世唐僧”。有人为他做了一顶金光闪闪、雍容华丽的小唐僧帽,戴在他的头上,他欣喜万分,再也不愿摘下。

1920年,法师八岁时,入小学发蒙,学习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著述。1927年毕业后,十五岁的慈青法师即在成都昭觉寺广众禅师的引进下,出家于成都郊外东莲花庵(此庵为昭觉寺脚庙)。翌年,在昭觉寺受比丘戒,礼该寺第十四代方丈定慧戒明为师,得法名慈青。
受戒后,慈青即进入昭觉寺佛学院学习。认真诵读《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佛教典籍,深刻体会禅宗的三大基本观点——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

不久,能海法师(1886—1967)来昭觉寺举办藏传佛教密宗讲经法会。慈青每会必到,每次听后心中都十分崇拜。能海法师也注意到这位小和尚智慧过人,记忆超群,学习刻苦,德才兼优,认定是可造之材。乃于1931年初,派遣慈青、智慧、神聪三位青年僧人去康定跑马山,依止降巴格西,学习藏文和菩萨戒、比丘戒及密乘诸戒,以及《菩提道次第广论》、《俱舍论》等,降巴格西还为他们灌顶并传授了度母等密法。

慈青法师对密宗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七卷三十六品下力尤深。密宗是以《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了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他深有体会地说:密宗不直言,多隐语,不深学就不能会诵真言,更不能用密语真言传授弟子。所以密宗的近百部经典,对他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慈青法师在拉萨的七年里,曾多次朝拜布达拉宫、色拉寺、甘丹寺、白居寺、昌珠寺等,并以其出众的才华,与西藏上层僧侣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慈青法师回到成都后,在昭觉寺佛学院任教。他教学相长,行解并重,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深受学员的欢迎。他还经常应邀到能海法师在内地首创的西藏黄教密宗根本道场——位于成都南郊五公里石羊场附近的近慈寺讲经说法。后又应张怡荪先生(1893—1983,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第一部《藏汉大辞典》主编)之邀,多次到其在成都创办的研究西藏文化的专门机构——西陲文化院讲解藏文佛经,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汉语系佛教,而且传播和交流了藏语系佛教。

1950年3月,慈青法师被选为成都市人民代表。同年减租退押时,他主动卖了祖业私房,折合二十四石大米,加上1931年初昭觉寺发给他去康定的路费二百银元,一次全部退清。并说:“出家人四大皆空,退了既使自己心中坦然,又利在农民。”当时政府要求僧侣自食其力,生产自救。他遂带领寺僧大搞农业生产,从事手工劳动,结果不但年年粮食自给自足,而且年年上交公粮,卖余粮给国家。

慈青法师长于文物鉴定,1953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同年,成都市佛教徒学习委员会成立,他被选为主任。

1954年8月,法师当选为首届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首届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就如何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五十年代初,国家修建成渝铁路和建设工厂时,曾两次规划毁寺占地,法师均根据宗教政策上书,要求保存昭觉寺,结果两次都得到国务院和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同意。

1957年,成都市佛教协会成立,大家一致推举慈青法师为会长。3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上,法师连任理事。

从1954年到1958年,慈青法师年年节衣缩食,带头认购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62年2月,五十岁的慈青法师被选为第三届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9月,四川省佛教协会成立,他被选为会长,并兼任第二届成都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1978年2月14日,法师圆寂于昭觉寺,世寿六十六岁,戒腊五十龄。

1987年,昭觉寺僧众在寺内为慈青法师建造了灵骨塔。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崔越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