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温金玉:为什么慧远大师提出“沙门不敬王者”

2013年11月13日 17:1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温金玉



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3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戒律思想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佛教戒律思想与实践”为主题,共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佛教戒律话题从汉传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溯源、戒律的现代意义、藏传佛教戒律思想、中国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思想研究、戒律及其现代实践7个分主题进行研讨探究,分享交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温金玉发表了题为《东晋慧远的沙门观》的论文,论文对慧远大师所建立的中土沙门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文节选如下:

沙门不敬王者。东晋元兴二年当时总揽政权的桓玄,在沙汰沙门之后,又下令全国的僧侣必须要向王者敬礼。这道命令引起慧远的反对,致书给桓玄,宣称沙门乃方外之宾,不应该向君主礼拜,这就是史上闻名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其实,沙门是否礼敬王者的争论在之前已有讨论。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当时车骑将军庾冰就凭为年幼的成帝辅政而矫诏下令沙门礼敬王者,引起尚书令何充等人反对而作罢。《弘明集》记载:“晋咸康六年,成帝幼冲,庾冰辅政,谓沙门应尽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敬。”何充等人明确提出:“五戒之禁,实助王化。”后来何充等人专门上书进行申辩:“直以汉魏逮晋,不闻异议,尊卑宪章,无或暂亏也。今沙门之慎戒,专专然及为其礼一而已矣。至于守戒之笃者,亡身不吝。何敢以形骸,而慢礼敬哉。每见烧香咒愿,必先国家,欲福祐之隆情无极已,奉上崇顺,出于自然礼仪之简,盖是专一守法。是以先圣御世,因而弗革也。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臣等慺慺以为不令致拜,于法无亏,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贤愚莫敢不用情,则上有天覆地载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桓玄在沙汰沙门后,转而注意当年庾冰要求僧人礼敬王者的主张。他先与八座桓谦等人讨论沙门礼敬问题,又与中书令王谧进行了三难三答的书信往来,最后直接与慧远进行讨论。慧远将这些辩论整理而为《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针对桓玄提出的“教化应以礼敬为本”、“受王德惠礼应敬拜”观点,慧远作了说明。首先主张出家乃方外之宾,变俗以达其道。“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出家者就是超凡脱俗之方外人,与世俗之境界与作为就会有所不同。表现在外在上的就是服章不与世俗同,礼仪不与世俗同,方能体现出离之气象。其次,出家并不违背忠孝原则。“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佛教主张自度度人,自立立他。所以沙门虽然表面看是成就一己之事业,其实可以惠及六亲,泽被天下。沙门虽然未处王侯之位,但同样以自己的修行有助于王化,恩泽于百姓。在这个意义上,忠孝皆可圆满。第三,“天地虽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化。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是故前论云: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义存于此,义存于此。斯沙门之所以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慧远认为在资生利益方面,可能沙门不如王侯之功,但在消苦解惑的解脱事业上,却有无可替代的功能。所以出家者可以通过教化民众、和谐人群,同样能够增益民生福祉。

慧远认为在家教徒应遵循礼法名教,敬君奉亲。出家修行的沙门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遁世以求其志。从而能够化导世俗,“协契皇极,在宥生民”。佛法与名教根本宗旨是相通的,“释迦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影响,殊途而同归。慧远这一思路不仅提供了如何处理王法与佛法的关系的途径,且奠定了中国佛教界调和三教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沙门 敬王者 金玉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