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魏德东: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之间没有鸿沟

2013年11月13日 14:1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魏德东主任(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在当下对戒律实践的探讨非常有意义,佛教戒律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佛教的戒律本身是佛陀为佛教徒而制定的,但是在25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佛教戒律中的一些内容也已经发展成世俗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说谎、不杀生、不饮酒等等这些佛教戒律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我们总体认为宗教道德和世俗道德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每个人对宗教的道德有更深地了解,会促使他在现实社会中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呈现出来。反之,一个道德很高尚的社会,它也会促进宗教戒律的严守。高道德水准的国民会对教职人员、僧人会有更高的戒律期待。所以这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这一次来探讨佛教戒律的问题,实际上也有一个意涵,就是希望借此推动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传统上说俗人是不能讲律的,律是为僧人制定的。一般情况下,在家人包括学术界对戒律研究相对是薄弱的。因为这个领域不仅是思想,更是一个实践。所以对僧人的戒律问题一般我们谈得比较少。但是今天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现代社会生活已经非常世俗,在这个时候,大众、社会对于宗教团体、对僧团反而有更高的道德期待。他们心中的佛教不是一个非常世俗化的、与大众生活非常接近的佛教。他们希望僧团是僧像僧、寺像寺。他们希望以严谨、保守性格呈现的宗教团体。所以在今天以一种严守戒律、保守道风呈现的佛教团体往往更会受到信众欢迎和社会期待。

2011年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旨在推动佛教经典翻译、佛学研究、佛教人才培养、佛教文化普及、佛学著作出版、国际佛学交流等事业。为了实现宗旨,首届国际佛学论坛主题是“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无论在理想还是现实中,翻译永远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在成功举办首届“经典翻译”的论坛之后,我们对论坛的走向做了一个总体的设计。我们希望以“六度”为一个轴心,逐步开展对佛教范畴的探讨。我们在去年(2012)进行了禅定思想的探讨,因为禅定是佛教修行的基础,而且广涉所有的法门,在东方乃至在西方、欧美世界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探讨了禅定问题。今年,我们由禅定进入到“戒律”。“戒律”是佛法延续的根本,戒律在今天又受到世俗化的挑战,有关问题也在社会上有种种争议。此次研讨会有25篇论文从藏传、南传、汉传佛教的历史与现实深入地探讨戒律的涵义、渊源、思想与现代价值。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将秉承倡导佛教三大语系内部的相互理解与交流方针,继续探索研究“菩提心”,也就是佛心、佛性,研究中国梦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国梦从菩提心开始。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戒律 魏德东 鸿沟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