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时期线刻摩崖造像首次在西藏发现
2010年2月15日,西藏、陕西等地的考古专家最近在西藏首次发现了吐蕃时期的线刻摩崖造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西藏考古专家张建林在西安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一成果。
去年夏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联合组成考古队,在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察雅两县进行了吐蕃石刻调查,发现达琼摩崖造像属于典型的吐蕃时期造像,这是首次在西藏发现吐蕃时期的线刻摩崖造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考古队在朗巴朗增西北直线距离800米处的然堆村达琼组乡村公路北侧发现并调查了达琼摩崖造像。张建林说,调查发现这处造像位于高14米的沉积岩断壁东北面中部,用连贯的阴线刻划而成。依崖面走势,从左上至右下依次排列5尊造像:左侧小坐佛、左侧立姿菩萨、中间坐姿大日如来、右侧立姿菩萨、右侧小坐佛。
据介绍,大日如来和二菩萨均披帛带,戴三叶冠,冠后束高髻或戴筒状帽。两尊小坐佛体态较小,位于两侧崖面边缘,着通肩大衣,从颜色和雕凿技法来看,时代应与大日如来题材造像相同。这处造像具有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教传播风格,属于吐蕃时期线刻摩崖造像在西藏地区首次发现。
本次考察还发现了19件用凿点连接成的阴线刻划而成的吐蕃时期造像。据介绍,近些年来考古学家加强了对吐蕃时期造像的田野调查,为西藏早期佛教本土化造像的讨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历史阶段,其中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吐蕃王朝时期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王朝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期间曾一度占据优势。
编辑:邢彦玲
|
频道头条 Big News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