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关中人也。宿具善根。幼志圣贤。光绪七年。时年二十一岁。发心剃发于终南莲花洞。住太乙峰大寺。广阅诸家教典。达入古今智海。
十二年朝北五台。至北平红螺山习静。一尘不染。万虑皆空。
十七年移住阜城圆广寺。精修净业。颇有心得。
十九年,南海普陀法雨寺方丈化闻和尚。赴京颁请藏经。请师往南方。为法雨常住首座。主理藏经。
二十四年。余二次访遭普陀。道经三圣堂。访真达于关房。宏筏房拜润涛和尚。及茅蓬高僧。法雨寺吊化闻长老,与师会晤于化鼎丈室。次早师略示净宗信愿行修持法。寮房之中。淡薄衣单。外无长物。真是一个清净僧宝。
二十七年春。师函金山询余禅学如何。嘱往一谈。随至普陀。师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开示净宗诸家法要。余好禅学。留谈经五昼夜。示以方便多门,归原无二。是时门风高峻。学者望崖而退。
二十九年春。余函告再朝五台。往终南结茅。师约往一谈。留意秦中佛法。嘱提倡实行其道。不可虚度光阴。并言及南方饭吃不来。欲回陕西云云。
三十二年,余视察徐淮海水灾。小住江天念佛楼。师约往普陀休息。常言袁了凡四训周安士之因果书。并谈末法众生障深业重。纵发大心。群魔扰乱。如无善根定力。即被所转。真可惜也。
宣统元、二、三年,师常函询外方佛法如何,嘱提倡净宗及因果报应。
民国元、二年。狄楚青居士发心办佛学丛报。余至海上。索师文稿编入丛报。师用常惭之名,印光二字,无人知也。师约同至通慧庵昱山法师关房。畅谈诸家净土文。沿途皆谈因果报应。并言欲皈依我者。决不承认云云。
民国三年春,余仍由五台返终南经冬,民四修僧尼二座普同塔,二处念佛堂。茅逢数处。复在摄身台南天桥沟。购文殊台山场上下约二里许,欲造大觉精舍茅蓬,预备请师返秦。
民国六年秋。津京大水为灾。沪上狄楚青、王一亭。程雪楼诸居士,电嘱下山救济。又接师及谛老函。谓救灾即是普渡众生。亦是保护佛法。故此出山。将自了之念抛弃。时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冒险便道京津。勘灾事毕,南下,随到沪上。狄楚青、虞洽卿、王一亭、程雪楼、应季中、朱葆三,及盛府诸善士。合组佛教慈悲义振会,推余往各处劝办分会,负担总务及查放事。余先到中波,观宗谛公发心允设分会。随至普陀。师与了清方丈,招集锡麟堂了馀上人。长生庵老当家,佛顶文质和尚,及诸山长老,说明北方振灾救济事,设分会于普陀,随缘乐助。次朝,师办陕西小米粥油饼赐食,早餐并谈某某老先生等来山请皈依我,我决不准。并送香金,分文不收云云。余再三顶礼劝师,如有真正发心请求者,务说方便皈依,普度众生,适合佛祖遗风。如违常住之规模,余向法雨老当家及方丈请求通过,师始含笑点头允之。师云:“我仅存洋拾元,取出交汝带沪。”余再四不收,纵然有款,理应送交分会。告别,师嘱振事毕,来山休养。
作者:高鹤年 编辑:邢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