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僧团的腐败和乱象的不作为会使佛教前途堪忧

2013年10月15日 09:03
来源:《法音》 作者:释广声

反省和改善僧团的现状(图片来源:资料图)

眼下汉传佛教的僧团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深层的。表面的是进入新闻的,而深层的只存在于僧团内部,其危险性仅有一些明眼之士才有觉察。现象多种多样,但其性质不外乎是在思想言行上要么直接违背佛戒祖规,要么不遵行佛教核心教诫或者教诫的精神。而那些行为失检的僧人中,既有目不识丁的,也有佛学院毕业的,更有住持一方的。

更令人担心的,还是种种对待所有不如法言行的态度。有既不澄清,更不批评的;有置若罔闻而独善其身的;有认为传统如此无法改变的;有说是个人根性,自作自受,再美其名曰“随缘”、“随业”的;又有说末法时代,本来如此的;还有借用六祖之言,要求“他非我不非”的。如此诸类,五花八门。所有这些看法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都表明一点,那就是对僧团的腐败和乱象不作为。

殊不知,这种态度十分有害于僧团的切身利益,因为这些现象不加以治理和清除,僧团的清誉受损,前途堪忧。毕竟,僧团的清净和谐是佛教健康延续的根本保障。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首先,我们知道,僧团存在的最原始功能就是给那些想利用佛法获得解脱的人提供学法修行的环境。尽管现在它的存在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但不应该让其基本作用消失。一个清净的环境对任何一个决心认真学修的僧人,尤其是刚加入的新僧,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律典所谓的律制的清净僧团能“令僧安隐”。相反,混乱腐败的僧团势必误导新僧——辜负来出家的用心和白瞎他的慧根,进而导致僧团之恶态循环不已。其次,僧团种种负面甚至恶劣的社会形象也是对那些从物质上支持僧团的信众一种莫大的精神伤害,同时招致政府和社会普通民众对佛教产生反感。这些结局都将彻底影响僧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反省和改善僧团的现状。

改善之法很多,比如:僧团内部应该第一时间申明佛教的正统及正确的立场,并根据戒律或佛法的精神进行相应处理,以便对内释放破邪护正的积极信息,对外给公众一个清楚而正确的立场。或者,恢复传统的学戒持戒制度,强化日常学法修行的密度,等等,都不失为上策。个人认为,当务之亟是采取这些方法改善现状,也就是整顿僧团纪律,重树清净道风,同时还应该尽快在整个僧团内实施一套以德育为重心的新僧教育机制。改善现有的就能够重新为僧团树立一个清净的社会形象,也能够为新僧提供一个良好的浸淫环境。不过,僧团必须统一认识,然后从制度上强制性地行动起来。今天,我的提议是,用一套新僧教育机制从提高僧众人品修养这方面,来协助扭转僧团的尴尬局面和保持僧团的清净。我将先简要谈谈新僧教育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再对其内容及实施作些粗略的建议。

二、改善之必要性及方法

开创和普遍推行一套优质的新僧教育机制有两个必要性:第一,新僧培训是个体僧人成长和僧团良性延续所必需的,也是可行的。第二,传统的新僧培训方法不仅有其局限性,而且也几乎被大多数寺庙废弃。先谈第一点,即必需性和可行性。僧人与俗人是应该不同的,即从俗人到僧人,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绝对需要改变。出家是种巨大的人生转折,一切都从头开始,一切都是新的,尤其是思想看法和生活态度与方式,所以自我重塑是无法避免的。一套目的性强的教育机制能够帮助刚出家的人更好地融入僧团生活,开启他们崭新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形成具有僧人特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也就是僧格。尤其是,尽管大多数来发心出家的人秉性是好的,只有少部分的人恶习深沉或天性古怪甚至邪恶,但他们都各有私欲和习气,而所有的私欲和习气都被佛教视为应该除掉的“烦恼”,因为破除了烦恼,才能成就佛道。要破除烦恼,必须通过特殊和艰苦的训练。

孔夫子曾言,只有最聪明的和最愚蠢的人不能改变。这是变相地相信品性是天生而不能改变的。这是一种错误的命定论;连业都可以改,品性怎么不能改?上根利器之人自觉性强、领悟力好,但也需要点拨,得到点拨就变得更好了。而习气毛病多、慧根肤浅顽劣之人不容易教且常常离经叛道,但只要方法恰当且有耐心,他们依然可以被教化。否则,佛就不会说“众生皆可成佛”,现实中,也不会有桀骜不驯之人经过悉心教育改造而成栋梁的案例。

绝大多数的人既非上智,也不是下愚,禀性和智力处于中间,因而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有好的环境和教育就会形成好的品行,反之则变坏。这同时也说明他们可塑性强。一个刚出家的人,他对宗教人生不具有清晰的目的和认识,也没有坚定的宗教信念,更没有专业造诣,他需要在别人的良性影响和正确教导之下才能渐渐具备能力,去判断符合宗教标准的是与非。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影响,他就很容易随性或随缘而违背佛理清规。这部分人当中,有的随着人生的成熟和对佛教的正确理解日益深入,渐渐会对学佛修行有个合理的认识,天天都会发现自身有不恰当的言行,尤其是意识到曾经的错误,追悔之余只能叹惋当年教育的缺失。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某一天突然自醒,所以那种等待学子们因成熟而醒悟的作法,会葬送很多新僧的未来。而且,即使觉醒了也不能挽回从前,因为有些错误是不能忏悔的。更何况,人生短暂,不应该让那些本可完全避免的往昔错误再耗去时间,毕竟,修行的成功需要巨量的时间和功夫。这是新僧必须专门教育或改造的另一个原因。

的确,小孩容易塑造,成人不易改变,而来出家的人多是成年人,其性格习气已经定型,所以教育不易。但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大学阶段对一个青年人来说都还是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可见这个年龄段来出家的人是完全可以塑造的。另外,几年严格的军训生活能够改变一个人,也是个明显的事实。即使年龄再大些,各方面也是可以造就的,只要有训练的方法和制度;佛陀弟子中成年甚至老年出家而修行获得成功者不计其数。正因为我深信人具有可塑性,所以不赞成新僧,包括佛学院新生一犯错误就开除的作法。寺庙尤其是佛学院就是教育人的地方,有点错误就开除,就说明办学者没有搞懂办教育的真正意义——错了不教育就开除他,让他到更无人管教的道场去,谁教育呢?不过那些自甘堕落、屡教不改者另当别论,因为屡教不改就表明他自己不愿意改,不愿意革除旧习接受纯洁的僧伽人生。

从理论上说,一个人来出家,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他(她)都应该有准备改变人生的意愿。即愿意出家,就是意味着要接受人生改变,愿意“除旧迎新”,即断除人性中的种种欲望和俗时的习气毛病,养成高尚的品质,形成一种全新的僧格。没有这种基本认识的人,僧团有责任帮助他明白出家从做人这方面来讲意味着什么。愿意接受改变的就准予出家,反之则不应收留。这就是说,一个人做任何事情,主观能动性是必须的,否则一事无成。如果都消极等待,或误信宿缘认定根性,佛陀就不可能主动积极降魔,玄奘大师也就到不了西天,因为他们完全可以用身处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罪业深重”为借口,放弃努力,等待机缘成熟,所愿之事自然成就。简而言之,我相信事在人为,即只要具有号召力的个人和组织能够统一认识,设计方案,坚决实施,而新僧个人,下大决心,接受培训,个人人格品行可以重塑,僧团的风气也可改善。

设计和实施一套新僧教育机制的第二个必要性,关系到当前各大寺院和佛学院所使用的新僧教育方式。现行的僧教育不外两种形式:传统的师徒相授和佛学院教育。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问题。首先说传统的。它的问题在于合格的师资奇缺和使用率极低。君不见,许多文化青年怀抱一颗炽热的心,虔诚的信仰,或者好奇心态进入僧团,迎接他们的不是有系统的培训和规划好的教育,而是跟纪律不严的人日复一日地重复杂务和功课。这令他们对出家大失所望。耳闻目睹着僧团内部的不良现象,时不时外界对僧团的恶评和厌恶又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因为同类而觉得颜面丢尽或受到辱蔑,深感不安。同时僧团内部对僧团自身的不良现象和外界的抨击的漠然视之,让他们更加怀疑甚至后悔出家的决定。他们不再相信僧团能帮他实现崇高的精神和宗教的追求,于是,不得不顶住舆论的压力无可奈何地又回到他们原本决心放弃的世俗社会。在还俗的人当中,性情温和知书达理者对僧团内部的混乱和腐败也不予置评,不少的人出去了就把僧团负面的东西广作宣传,这就恶化了僧团在世人心中的负面形象。那些天性纯朴、自觉性强、意志坚定者选择留在僧团。他们设法排除来自身边的负面干扰,自我勉励,艰难地在矛盾不安中努力学习。但是,今天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长老几成稀罕之宝,而其中有时间和精力教徒弟的更是少之又少,使得这些好学上进的新僧又得不到恰当的训导和指引,因而,他们的成长也就可想而知。剩下一部分人则有意无意地倾向于顺势沉沦,荒废人生,成了僧团腐败因素的成分,最终使僧团内的腐败形成恶性循环。简言之,当前事实是,若有人来出家,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只有个简单的入团程序,如剃头穿僧衣赐法号,就算完成了新僧阶段,之后,要么去上佛学院,要么直接进入道风不佳的常住随众生活,僧格的完善基本无人过问,系统教育更是全无。

在没有师傅用传统的方式训导的情况下,上佛学院是一个僧人学习和成长的明智选择。遗憾的是,目前几乎没有一所佛学院提供新僧教育课程,也没有指导他们如何定位和发展僧涯的课程,甚至都不专门培训威仪礼节和培养品德修养。他们所重视的都是传授知识,用纪律管理学僧,极简短的早晚功课就是学僧的全部日常修行活动。有些佛学院,连纪律都很松散。从这些既不重视律制也不培养品行的佛学院毕业出来的僧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但缺乏高尚觉悟甚至起码的修养,转入其它道场,又去以“学问僧”的身份用不合格的言行去影响其它新旧僧人,使得道风随之转坏,这无疑是将风气本来很差的僧团渐渐推向绝路。

总之,僧团急需一套新僧训练机制,以保证僧人的整体素质,让僧团有个健康的未来。之前,不少关心僧团健康发展的有志之士曾积极提出改善道风建设,其中也有呼吁重新重视“沙弥阶段”的教育。我对新僧培训的初步设想是,要求所有刚出家者必须在头2-3年之内接受契合时代的律仪培训和重要品德的教育。这样做的理由是,传统方法的戒规戒条和行为准则的学习,给予举止和礼节的训练,而品德教育晓之以理激发理性自觉,帮他们形成好的品行。前者养成外在的得体威仪,后者铸造内在的品质,二者相辅相成,成就完美僧格。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僧团 佛教 教育 腐败 乱象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