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艺术的一颗明珠——浅谈洛阳龙门石窟
2009年10月19日 10:34《宝藏》2001年第1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洛阳是我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位于黄河中游南岸,洛河之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相继建都于此,素有“九朝古都”之称。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外景 

龙门石窟坐落于洛阳城南13公里的伊河东西两岸。以河为岸,香山(东山)和龙门山(西山),互相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习称“龙门”。山石为古代寒武纪到奥陶纪石灰岩,适宜雕作。两岸千窟饰壁,万佛争辉,犹如神设天造。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15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余品,造像10万余尊。

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历史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书伊阙佛龛三碑,则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分布于北魏营造的古阳洞、宾阳中洞及唐代的奉先寺。这些造像气势恢宏、雕琢精湛,不仅是美术史上的奇观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

笔者中学时曾游览过龙门石窟,为那里的石窟艺术而惊叹。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北魏营造的古阳洞、宾阳中洞和唐代的奉先寺中的精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邓晔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