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2009年09月16日 09:19《洛阳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古代文书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的两汉之际,印度佛教开始通过西域,慢慢地传到中国内地。亚洲的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开始相互交融和促进。中国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宗教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从而在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影响。尤其在建筑、绘画、诗歌、书法、民俗诸方面,发展的痕迹显著丰富。

本文仅就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试作简论。

一、敦煌佛窟是书法的宝库

自汉代建河西四郡后,敦煌郡作为扼两关,控大漠,中西交通丝绸古道必经之路。佛教由此传入,朝野信奉,敦煌于是在公元366年开凿了第一个佛窟,从此历代相继,不断修造,历史上虽曾遭受破坏,但至今仍保存492个佛窟。窟内藏有珍贵的经典、佛史、俗文学等资料,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宗教、经济、文艺和民俗等方面的史籍,其中历代“写经”是研究中国书法的重要史料。自清光绪廿五六年间,初始发现千佛洞石窟写经后,震动了世界,匈牙利斯坦因、法国伯希和、日本、俄国、美国等人相继掠夺了大批文物,清政府只运回8600多件朱卷到北京图书馆。

大漠的文化,自然要比繁荣的中原及南方落后一些,但从大量的晋、南北朝、隋、唐等朝“经书”来看,提供了下面三点史料:第一点是历史上中国书法各体发展阶段为隶体(秦、汉期)——隶楷体(魏、晋、南北朝期)——楷体(隋、唐以后期)三个阶段。第二点可以看出各代特有的书风:如晋代沉雄朴茂,北朝粗犷、剽悍和泼辣,隋楷劲秀文雅,唐经外柔内刚、圆融遒丽。第三点可以看出不知名的抄经手的创造性,如西魏时期“贤愚经”等书体,开启了五百年后的苏轼体。

二、可以流传久远的佛经石刻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书法遗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佛教的石刻经书、摩崖题记和佛事实录。就其书法艺术价值来说,远胜于写经卷,是历代习书者所临摹学习的范本。如洛阳龙门二十品石刻上,尤其北魏时期“莲花洞”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北齐时期泰山“经石峪”石刻等。

除此外,尚有太原晋祠的“华严经”,隋开皇大住窟的“大集经月藏分”和“五十三佛名”,北京房山的“法华、涅槃、维摩、华严”等一千多种九百多部石经,四川安岳卧佛院石窟,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经目塔,响堂山石窟“维摩诘经、胜鬘经、孛经、弥勒成佛经”等。

为什么石刻如此盛行?其优点显然有:不怕风雨的永久性,便于传拓的流传性,大字众看的观赏性,富有吸引力的艺术性等。“唐邕写经碑”中说:“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于是最好的表现材料是石刻,取材就地,加工方便。石刻书法是中国书法长河中的灿烂明珠。

三、历代书家僧徒多

李白在“草书歌行”诗中说:“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这是赞美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上人的话。说他是“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徧(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广林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