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皇泽寺内景
位于广元市以北5公里、西临嘉陵江的千佛崖石窟,共有54所洞窟,819所佛龛,大造像7000余身,其中的第7窟和第21窟,也是很难得的北朝石窟。第7窟的平面略呈马蹄形,它的正壁雕着一尊高4米多的立佛像,很具有龙门石窟莲花洞中立佛像的风姿;在左右两侧壁前雕胁侍立菩萨像,穿着打扮也完全是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中所常见的。看来,这也是一所北魏占领川北以后雕造出来的洞窟。第21窟的平面是方形的。在正、左、右三壁间都开凿了一所大佛龛,很像中原一带北朝晚期所流行的三壁三龛式洞窟构造,佛龛内部的佛和菩萨雕像,也都是北朝晚期的艺术风格。这些四川北部地区的北朝洞窟,使我们看到了渊源于南方的艺术形式,又从中原地带反馈回来的特定时代的宗教精神风貌。
广元千佛崖石窟的主要特色,在于初盛唐时期所独创的一种佛坛式洞窟。这种佛坛窟一般是在窟室的中心凿出一座佛坛,然后在坛上雕出一组主要的佛教人物形象,雕像的身后一般还雕着双树形的大背屏,直通窟顶,信徒们环绕着这个佛坛可以作右旋式的礼拜。它们的功能很像中心塔柱窟,但正面直观的结构又像隋唐时代的佛殿窟。其实,它们正是结合了这两类石窟的特点,又直接模仿了地面上的木构寺院中的殿堂形式制作出来的。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寺院殿堂里那些砌筑在中央的大长方形佛坛和坛上佛像身后的扇面墙,不正是千佛崖佛坛窟的直接参考对象吗?!而广元佛坛窟在制作时还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菩提瑞像窟(第33窟)佛坛上的主尊是密教徒崇拜的法身佛大日如来,它的身边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主佛身后的背屏很像一个坐椅的靠背,背屏的左右两侧还以镂雕的形式立着两棵菩提树,树间还刻着一些天界中的人物形象。
被编为第30号的弥勒窟也属于这种类型。释迦牟尼阁窟(第5窟)佛坛上的坐佛和二弟子、二菩萨像基本是一字形排开的,并没有特意制作背屏,而这些人物高大的身体已经承担了部分背屏的作用,然后再在它们的头光两侧镂刻出菩提树干连通着窟顶,在树干间还浮雕着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像,睡佛窟(第4窟)的设计则考虑到了雕刻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在一对通顶镂雕出的娑罗树下,安置着一座长方形的佛坛,坛上刻着释迦牟尼的涅槃像,睡佛的正面坛前,还浮雕着一组正在举哀的弟子们,信徒们可以从四面瞻仰佛祖涅槃时的场景等等。
广元的佛坛窟虽然曾给信徒们带来了新鲜的感觉,但沿着这个轨道走下去,石窟寺艺术就会逐渐偏离她本身所具有的特殊魅力,而融汇到寺院的洪流中去。到了明代,有的石窟寺构造已经同寺院殿堂没有什么差别了,那么石窟寺也就再也没有开凿的必要了。
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巴中县,也是川北石窟寺分布密集的地区。在县城的四面屏障似的悬崖壁间,坐落着四处石窟群,被人们称作东、西、南、北四龛石窟。其中的南龛石窟是保存状况最好、内容是最为丰富的一处。
巴中南龛石窟,位于县城以南1公里的南龛山南面。在垂直平整的山崖表面,鳞次栉比、玲珑剔透般地雕凿了130所华丽的佛龛,供奉着2000多身佛教人物雕像,还有12座石刻经幢和佛塔。这些崖中的佛龛,大部分是属于初、盛唐时期的作品。它们的装饰也很有特点,有很多都刻成了华美的床帐样子,佛和身边的弟子菩萨和天龙八部护法神们都仿佛是置身于这一个个宝帐之中,面向着人世间的众生。只有两身赤膊袒胸、蹙眉怒目、气势逼人的金刚力士站立在宝帐外面的左右两侧,守卫着那块庄严神圣的领地。这一所所佛龛前后左右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就好像是层出不穷的琼楼玉宇,充满灵气的仙宫宝殿,置身于这处崖壁前的佛家弟子们,在内心深处将会激起对佛国清净乐土的向往,从而面对那些崖间宫阙中的佛祖,由衷地发出自己的祈祷与祝愿。
作者:常青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