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应公开透明 不给伪善可乘之机!
2008年06月18日 10:55 】 【打印共有评论0

5月15日19时,在一栋垮塌的四层教学楼下,薛枭终于获救。就在人们要将他抬上救护车时,他说:“叔叔,帮我拿瓶可乐,要冰冻的。”这个电视画面令无数人笑中带泪,泪中泣血。

大悲之后有大慈,因为汶川的生命之劫,因为川西北人顽强的求生渴望,因为素不相识的拯救者舍生忘死的救与治,一幕幕令人心碎的场景,一句句让人落泪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刺痛了我们内心荒凉已久的慈悲心肠。

这一刻,自我自私的小我偃旗息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我苏醒生长,我们遗憾于不能亲历现场拯救生命,人们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国人并不富裕,尽管很多人在过去半年的惨淡股市中损失严重,但慈爱的力量仍然如此澎湃——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捐献了149亿元的财物,其中捐款就达129亿元……这是一个亿万涓涓溪流汇成如海大爱的动人时刻。而在2004年之前,中国总共收到的捐款也仅有约50亿元,而其中近80%来自海外。

在一时的情感激动之后,人们会追问,自己的这一份情,这一份爱,可能对灾区上千亿元的损失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是一盏及时的雨露,它能灌溉到灾区的禾苗之上吗?如果它是一张课桌,它是否能够坚固耐用呢?如果它是一所学校,万一同样的地震悲剧重演,它能够屹立不倒、护佑这些幸存的孩子悲剧不再吗?

给出肯定的回答吧!这不仅是慈善工作者的义务,更是其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它是对捐赠者之爱的真正负责,也是对被助者之痛的真正抚慰,更是慈善管理者对自身善与良知的誓言。如果这些善款不能物尽其用,不折不扣地支援灾区、扶危济困,反而给人雁过拔毛,给了极少数人以可乘之机,甚至衍生出贪污腐化的罪恶,那么,今天人们的慈爱越热烈,未来对社会的伤害就会越深刻于心。

我们会有足够的信心吗?我们不能把美好愿望仅仅寄托在慈善机构人士的觉悟上。现在,慈善通道仍不足够透明,让我们能够追踪每一笔款物的流向;现在,慈善组织仍然没有独立法人的地位,无法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无法追究其民事诉讼责任;现在,慈善机构必须要有主管单位,这使得其容易受到上级主管者的干预,不排除会出现行政指令挪用款项的现象。

在这一份巨大的爱心善款面前,在这样一个巨大灾害重建中,对善款足额到位,捐赠物全部到位都有着非常高的专业要求。仅是在依然高危的地震带上建设校舍,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敢想象,如果这些用国人善款建起的校舍在未来的地震中坍塌,我们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

然而,现在,内地仅有7家全额免税的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多按行业领域划分,慈善事业实际上高度垄断,垄断的惰性不仅增加了慈善成本,更因缺乏竞争动力去吸引具有企业家能力和公益精神的精英,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和细分化仍是奢望——假如现在就有非常专业的专建校舍的慈善公益组织,并有两家以上相互竞争监督,其对校舍长期质量安全负责,我们会放心得多。可现实中,慈善机构往往委托地方政府来建,可地方政府缺乏专业的建设和监督能力,难免增加更多的流程环节,层层缩水现象在所难免,谁又能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因而,对于我们的爱心而言,捐献并不是慈善的结束,而只是慈善的开始,作为捐赠人,我们有责任,有权利要求慈善机构更加透明化,定期公开所有地震救灾的资金、物资使用情况,定期跟踪报告诸如校舍重建的具体位置、进度、责任人、原材料采购等事宜,我们的大宗捐款应明确具体捐赠项目,并派人具体参与监督执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透明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准入、监管、惩罚等制度,使之更加阳光灿烂,令黑箱操作无处存身,让更多有公益精神的专业精英投身到这个神圣而美丽的事业中来。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危难,更应该成为一个转机。期盼从此我们的校舍成为城市中最坚固的建筑,再不会听到孩子被坍塌校舍压倒的悲鸣,希望从此慈善事业更加公开透明专业,没有可乘之机。

在头顶上的天堂里,已逝者望着我们,看我们如何让他们的遗孤安心学习,看我们如何让他们的老人从容老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庭宾 编辑:梅文惠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