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润物细无声?
2007年10月18日 10:47 】 【打印共有评论0

慈善在中国应有更为广大的基础和悠久历史,早期的慈善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祭祀等方面,主体基本上为士大夫和乡绅,起到“补王政之穷“的作用。中国的宗教在慈

善方面也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到宋代时期,比丘不事生产的观点已发生了变化。随着宗教慈善事业的发达,逐渐引起了政府的猜忌,唐朝时期有“置使专知”负责监督寺院,后来由于政府日益感觉到寺院的威胁,废“天下僧寺”,政府承担寺院所扮演的福利角色。民国时期打着各种不同旗号的社会慈善开始出现,拉开了近代慈善事业的开端。

或许对慈善的理解不同,例如佛教的“修福”等,使得对慈善这东西历来就有不同的声音,有色眼镜从来没停止过喟叹。宗族慈善事业主要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势力氛围,寺庙也因为危及到世俗势力而遭到冲击。尤其社会慈善更是步履维艰。

目前中国的慈善业显然也是处于这么一种有色眼镜之下。《南方窗》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儒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行善时更多喜欢低调,“润物细无声”应该是中国富人们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

你要是捐点钱出来,本是好事,但不得不遭到质疑的猜测:你为何捐款?以至于杨澜都不显得那么底气十足了。受点质疑还算好的,倘若惹上点麻烦那就更难脱身,捐点钱没什么,但是倘若被几个部门和人给盯上,一有事情就找上门来,那才真是花钱找罪受。

于是在这么个有色环境下,慈善的“润物细无声”便悄然花开四方了,甚至由于环境的恶劣,有些慈善已经从无声走向了无雨。中国的慈善业只有15%来自富豪的捐赠。而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该慈善的主都没慈善起来,相反一些轮不到自己慈善的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现代快报》报导,山西原计划每年至少救助50名贫困患者的“亲情工程”正遭遇断炊之痛。据山西省慈善总会最新统计,进入今年,山西省级慈善机构仅受到社会捐款2050元。捐款者都是普通的市民百姓及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没有一个是省内知名企业或知名企业家。那些买名车、买豪宅的山西业主一个也没出现。

于是,有人就大呼大喊富豪该补课了。缺乏相应制度的同时,这个有色环境也让一些富豪们润物细无声,甚至根本不敢润物了。我们的慈善缺少热忱,更缺少一个环境。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齐栋梁 编辑:邢艳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