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佛教慈善事业
2007年08月15日 11:59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当今社会,贫富越来越悬殊,人们的种种私欲不断增长,使整个世界灾难频繁。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应当以佛教的慈悲精神为怀,积极投身到有益于民众的各种慈善事业中,努力利乐有情、造福社会,真正起到扶危济贫、赈灾救难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佛教慈善事业,以期达到社会和谐、世界大同。

一、以慈悲心,扶贫济困

《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被喻为经中之王的《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中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菩萨之所以能够普度众生,正是由于慈悲心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所以,慈悲心是成佛的根本。

综观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本着佛陀济世度人的慈悲情怀,佛教在社会慈善事业中充当着独特的角色。在佛教史上,无数佛门弟子遵循佛陀的教导,积极投身赈灾济贫、施药治病、帮助弱势群众、扶孤助残等多种慈善事业之中。在近代,佛教徒更是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发扬光大,他们在海内外许多地方都开办了慈善事业,各地的法师们不遗余力地把慈善事业推广到全世界。还有许许多多国内外高僧大德和佛教善信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将慈善事业作为日常生活的本分事,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就如同“寻声救苦“的观音菩萨,哪里有困苦,哪里就有他们,真实地体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

要让一切众生共同推行慈善事业,发起真实的慈悲心,首先要“换小我于大我”。人们现在所关心的都是与“我”相关的,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六亲眷属,别人的事与我无关。这种“爱“是自私的。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假如那个受苦的众生,就是我最亲的亲人,我们会如何?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众生都与我们有莫大的恩情,在生命的轮回中,众生曾不止一次做过我们的父母亲人,我们怎能弃之而不顾呢?怎能忍受他们在灾难中受苦呢?我们个人的存在是与社会分不开的,整个世界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网络,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他人和群体,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的。若能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希望他们也得到快乐、远离痛苦,这样,就会打开我们的心扉,启发我们的慈悲。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老妇唯一的儿子死去了,她非常悲痛,便向一位法师请教:“师父,你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的儿子复活吗?”法师说:“可以!但你要去找一杯活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痛苦的家庭,只要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于是,老妇人去找这杯水。她找了很多很多地方,到最后发现没有一个从来没有痛苦的家庭。而且,有些家庭的痛苦,比她更甚。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于奔波,在不知不觉中,她的痛苦渐渐从心中离去。这是什么?这是关怀他人、关怀众生,这是转小我为大我,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韦唯曾经唱过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份爱就是慈悲。

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和蔼的言语,都是慈悲。你也存慈悲之心,我也存慈悲之心,让我们把佛教慈悲的种子撒播到人们的心田中,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慧如 编辑:邢艳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