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实修心髓讲记(2)
2009年03月26日 16:18 】 【打印共有评论0

《大手印实修心髓》——大手印实修心髓讲记(2)

大手印有多家传承,读者可以在一些佛教史中读到相应内容,本书限于篇幅,不再详述。笔者在写本书时,只是从香巴噶举“大手印”“三分支法”等承载的心性学说入手,来谈大手印瑜伽的修炼。这样,我就不必着眼于细处,亦不去分辩大小乘或是显密乘。因为无论大小乘或是显密乘,其修炼的实质,都离不开心性。心外无佛,心外无法,离心而求法者,便成外道了。所以,诸多宗派,名相虽异,心髓为一,抓住实质,便能提纲而挈领了。

在佛经般若部和一些密续中,我们可以找到大手印的理论基础,如《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等。如《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便是典型的大手印智慧;《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大手印离戏瑜伽的最好注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起心。”更是大手印最好的教授和妙用。

笔者是香巴噶举大手印文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曾用十二年时间专修光明大手印,心有所悟并得到印证。对于这一文化瑰宝的博大精深,我总是叹为观止。时下,为心灵问题困绕(扰)者日众,我们老是听到一些大学博士跳楼自杀之类的新闻。我发现,部分人类的身心已产生了可怕的两极分化,物质的十分富有和精神的极端贫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觉得,在科学高度发展的同时,人类应该从古老的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善文化中汲取能有益于心灵的养分。

我曾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的《大善铸心》一文中,谈到了我的这一观点:

多年来,我研究了世上十多个有名的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蓍那教以及佛教的几乎各种流派。我深入到了它们的支流和深层。我不仅仅是在研究,更是在实践印证。我想从宗教中汲取一种能滋养人类灵魂的养分。宗教被制度化之后,已成为一种远离真理的教条化存在。不少宗教在被制度化后都失去了其本有的精神,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枷锁和镣铐。当然,被制度化的文学同样如此。宗教的真正精神是追求绝对自由,即任何外现都干预不了的一种独立的“主体性”,也即佛教所说的“心气自在”,这里的“心”代表意识和精神,“气”代表物质和肉体。任何非主体性的外现和存在都干预不了那主体的“自在”,这才是宗教意义上的“解脱”。所有宗教的终极目标都是“绝对自由”。基督教的“灵修”和伊斯兰教的“近主修炼”都是这样。当然,宗教被制度化后,就会远离这种精神。繁冗的教条使宗教变成了心灵枷锁,而世俗的欲求又使宗教成为另一种“买卖”。数以亿计的信仰者,其目的,仅仅是想用那点可怜的信仰铜板,换来金山般的福报。所以,我在《我的灵魂依怙》说:“真正的信仰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作家的创作自由亦然。当世上所有的规矩、外现、存在,只能成为创作主体的养分,而不能成为枷锁和镣铐的时候,也即所有的外现不能干预创作者的心灵时,自由才可能产生。自由是心灵独立后的产物,是“了无牵挂”后的本真显现。

在哲学的教条化、宗教的制度化、文学的功利化之后,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东西。它能汲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营养,但又能超越母体。它抛弃宗教之制度化诟病,抛弃哲学之繁琐,文学之虚浮,成为一种能“直指人心”的东西。它简单,澄明,干净,质朴,超越名相,能春雨润物般为灵魂提供一种滋养。

这便是笔者写作本书的由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雪漠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