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信念》——礼敬诸佛愿
2009年03月27日 15:17 】 【打印共有评论0

礼敬诸佛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礼敬的意义

礼敬诸佛,为普贤菩萨的第一大愿。

何谓礼敬?“礼”是顶礼、礼拜之义,包括合掌、问讯、鞠躬等表示谦恭的方式,主要指外在行为。“敬”是恭敬、景仰之义,主要指内在心态。礼和敬是相互的,如果礼而不敬,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对心行改善是毫无作用的。

《六祖坛经》记载了永嘉玄觉禅师参访六祖的一段公案。永嘉禅师见师时并不礼拜,而是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六祖便道:“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由此可见,礼敬还具有折服我慢的作用。

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恭敬心、虔诚心。只有具备这一心行基础,才能老老实实地依教奉行,于佛法中得到受益。正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佛法利益”。其实,不仅学佛如此,学习任何知识都是如此。如果一个学生对老师缺乏恭敬,对其教诲就会不以为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好好复习。即使老师有再渊博的学识,对这个学生所能产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同样,作为一个佛弟子,若对三宝缺乏敬意,这种信仰必定是不纯粹、不坚定的,甚至只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泛泛好感。如果这样,我们可能全身心地实践佛法,宁舍生命,永不背弃吗?显然不能。而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学佛是无法深入的。

所以说,佛教中的礼敬,并非社会上某些人以为的,将木石雕塑当做崇拜偶像,以此祈求平安,祈求护佑。这是对佛教的极大误会。寺院中之所以供奉佛菩萨圣像,主要是为了表达弟子们对佛陀的追思,起到见贤思齐的作用。而礼敬的意义,则是帮助我们建立并保持对三宝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修学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愿,为“礼敬诸佛”。“诸”是所有、众多之义。“诸佛”,不是一尊或两尊佛,而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很多人在拜佛时,只想着眼前这尊佛,以为自己只是拜了释迦牟尼佛,或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等。还有些人,甚至会以凡夫心态衡量诸佛境界,担心我今天拜了观音菩萨,却未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否会心怀不满?又或者,拜了阿弥陀佛,却未拜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否还能保佑自己?如果得罪那些没有拜到的佛菩萨,万一他们怪罪下来,又如何担当得起?其实,这种顾虑大可不必,且是完全错误的。须知,诸佛菩萨并不需要我们礼拜恭敬。他们既不会因为我们拜一下而觉得受用,更不会因为没有被拜到而心生不快。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并没有拜与不拜的相,这只是我们自身修行的需要。那么,作为一种修行方式,我们又该以什么心态拜佛呢?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所礼敬的,不是一佛、二佛,而是在十方佛土中教化众生的诸佛如来,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诸佛,指曾经出世并说法度众生的佛陀;现在诸佛,指正在十方世界广转法轮、开演正法的佛陀;未来诸佛,指未来即将成就、利益有情的诸佛。这些多如微尘、无量无边的佛陀,都是我们顶礼的对象。

所以,我们在拜佛时,切莫执着当前这一尊佛像,而要以开放的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每一拜,也同时在拜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济群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