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1)
2009年04月09日 10:24中国文史出版社 】 【打印共有评论0

其实,自从达摩来到中土传播佛法,便标志世界佛教中心已由印度东移到中国来了(包括东南亚)。应该说去掉佛教的繁琐,恢复佛教的本来面目,是达摩秉承了佛祖的旨意来世间传播佛法,在六祖慧能的《坛经》里充分表达了出来。毛泽东对佛家这一初级菩萨慧能的崇拜,客观上衬托了他对佛陀、佛学的无限心仪和敬仰。

据说毛泽东主席呱呱坠地后,母亲为他起了个乳名叫石伢子,待他会走路后,母亲带着他去参拜韶山庙的观音石像,母子虔诚地跪在观音像前烧香磕头,念念有词,母亲请求菩萨:保佑石伢子平安,保佑全家太平,收留全家皈依菩萨。这种一心向佛的虔诚作为,不用问,其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即必将受到菩萨的青睐。毛母为长子起名石伢子就是因观音石而来,意思是请求观音菩萨能收留此子为徒,保佑他能出息个人才。长大以后的毛泽东,在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中,还能亲近和学习佛法,这与他的天性有关,也与他虔诚的佛教徒母亲的教化和感染有关。

孙中山先生对宗教有较深的研究,他认为:“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又说:“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护民族的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
科学家和智者,在这方面的名言颂语很多,容当慢慢列举,目的是让我们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全方位地去了解一下观自在菩萨的内涵。在本书中我们抄录了六十余首佛陀经文和若干首其他菩萨经文,因其水平极其高超,正好可以同那些科学家、名人的颂佛言论相对照而加以相互印证。

解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是《心经》的宗旨、是佛法的心要。古代一些高僧大德说:“佛一切时皆说般若”,“佛法即般若,般若即佛法”。

在佛陀的“八功德”理论中,智慧功德是居首位的。在经卷的“八正道”理论中,佛陀也是将“正思维”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修悟般若是头等重要的。

在前面,对于“般若”的词解中已讲过,掌握了般若就是有了到达彼岸的大智慧。如果已具备了世间普通智慧,而又能以善和道为依托,这个普通智慧就可以转化、升华为般若(大智慧)。般若是全方位的大智慧,她是不讲任何条件的、能彻底经得住一切客观实践检验、并能实证的真理。般若虽然是用于到达彼岸的世外法,然而对于世间法中的学习、生活、工作、创作、运动和科研等活动,则更是无所不能的。由此可知,般若是人生最值得追逐的瑰宝,只要看对其态度如何,一个人的智愚便可立判。当然:真宝易知非易得,易得之宝恐非真;他年果真获至宝,必缘当下良苦心。

般若的层次有深有浅,深般若包括三方面内容: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构成:“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否则无法进行到般若的甚深层次。这三个般若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个三合一的统一体,其各自具体内容可以分开来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凡夫子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