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驻世于公元前569---485)在大彻大悟前,是印度北方迦毗罗韦国(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的王太子,名叫悉达多。在儿童时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极大天赋,生性颖悟而顽皮、甚至有些调皮。他许多言语举动出人意料,让大人感到惊奇,除了常常缠着大人要求讲故事外,在游戏中也极富于想象力,往往能独出心裁、花样翻新,与他在一起玩耍,人人都会感到很惬意。在淘气中的太子已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和器宇轩昂的气概。
他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同情心,每当看到穷苦乞儿的悲惨情景时,就激动不已、异常同情,有时还把自己佩戴的珠宝送给穷孩子。他思维敏捷,常常提出一些对宇宙和人生的疑问,弄得大人们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小小年纪就善于追求真理,是他与众不同的又一特点。
青年时代的悉达多身体健壮、思维睿智,由于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刻苦好学、善于观察思索而出类拔萃,因而很快成为精通数学、伦理、哲学、天文、武学、文学、艺术、韵律等诸种学问的大行家。他说话有理、办事有准,特别善于帮助教育小人和恶人,时时处处注意把握和修悟自己,从不刺伤任何人,并常常进入禅定状态。二十九岁便已开悟,这标明缘法已臻成熟。他意识到,此时此刻正是应该出家专心修行的时候了,便毅然脱离凡俗,走向一无所有的出家苦行道路。
六年的苦行,悉达多从无数次艰辛挫折中获得真知和动力,在艰难卓绝的痛苦磨练中,从跌落到苦难最底层的极限处,慢慢摸索沿着道的旋梯攀入地平线,然后再逆流而上将源头活水引到高山顶峰;在不断深入开悟、顿悟的前提下,同时为今后光明的未来打下一个全方位、高质量的坚固基础。六年来,已将心性修得一尘不染,此时已达初级菩萨的悉达多,思想境界日新月异,即将产生更大飞跃质变的时机已成熟。
公元前534年冬季,35岁的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岸边,在一棵高大的荜钵罗树(菩提树)旁的天然金刚石座上准备禅定,并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得无上大觉,宁可粉身碎骨决不起座。”这钢铁誓言化为能量,震撼着山河、星系、宇宙!在入定的第一个七天七夜中,便战胜了心灵深处各种恶魔的干扰而达彻悟,恢复了自己本来的功能。此时已成佛陀的悉达多,周身能量奔涌,将以往集累的种种特大智慧,与宇宙总体能量连在一起并急剧升华,欲罢不能、身不由已地进入更高层的寂静状态,进入最深层的三般若境地(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和文字般若),在忘我地、与天地融为一体地禅定中,又经厉了三七二十一天美好圣洁、深化体悟的时光,终于达到修炼至极的境界——大彻大悟。如今这位释迦族青年自然而然地成为释迦牟尼佛。此时佛陀的认知能力恰与宇宙的本源规律——道,完全吻合在一起。这便是宇宙中独一无二、无师自通、以悟为师、最高人天师、伟大佛祖的诞生过程。
作者:凡夫子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