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佛教和“大少林”功夫有不解缘?
2009年03月20日 11:39千龙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自然足以验证少林寺的声名在外,但在金庸这个武侠世界缔造者之一的“天、鹿、笑、书、侠、倚”六部书写到与少林寺相关的故事中,天下第一的人物却都不是出自少林。功夫最高的,充其量是《倚天屠龙记》的觉远和《天龙八部》那位不知名的僧人。觉远一担大铁桶就把西域三圣何足道给镇住了,后来还带出了张三丰和郭襄两位高徒。

在觉远之前,少林寺也出过一个出身低微但武功超强的杂役僧——带发头陀。他本在寺中灶下烧火杂役,不声不响偷学了二十余年,直到将达摩院头号种子选手苦智禅师重手打死。嵩山少林寺现在仍有一口三人合抱才行的大铁锅,据说这是以前少林寺和尚炒菜用的最小的小炒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重约1300公斤。这口锅的上方有一个横梁,炒菜时,和尚就来个倒挂金钩,拿铁锹来回翻炒。有种说法是,少林寺能进入厨房的都是功力很深的高僧。少林寺很多关于功夫的传说都和厨房、伙夫有关,这些说法有某种演义的成分,但少林方丈释永信说,这正是佛教衍出功夫之处,少林功夫之所以传袭千年,和佛教修行是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都为修行,修行都为练功,佛教中讲究‘愿力’,这是渗透到我们每天的习武之中的。”他说,少林功夫中,至今还有一套棍法,名称便是“烧火棍”。

武术研究者蔡宝忠说,历史上将佛武融合的一名禅师叫僧稠。“少林寺初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元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传教而立,跋陀最早的两个徒弟,一个是慧光,一个是僧稠,僧稠修禅的功底深厚,当他具佛武于一身时,正值住持少林寺,所以他倡导拳禅一体,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

蔡说,从佛法上讲,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人们根基浅薄,单独的修禅容易出偏差,大多修行者以禅宗、净宗双修为主,但少林寺僧仍然侧重禅宗修习,所以更注重修习的法门,所谓“以禅入武,以武悟禅”,意思是武入禅本身是修行的法门之一。“参佛悟禅,和习武练功是互为一体的,为了弥补拳法中动作开合的缺陷,就与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五行(心、肝、脾、肺、肾)有机的结合。”释永信解释佛和功夫的关系时说,“少林禅宗”中有行、走、坐、卧皆为禅,吃饭、睡觉都是定的说法,严格讲起来,“加上意念处处为禅,中发心源方入定”。他说,修禅,没有身份阶层之分,谁下工夫谁受益。修禅分三层功夫:一定、二空、三生慧;从体姿上分:一坐、二卧、三行禅;从呼吸的方法上分:一有息、二无息、三飘浮息;从入禅的途径上分:一念决、二入化、三生慧。

嵩山少林寺武术工作室郝建统介绍说,少林功夫的各种套路,除个别以外均在三十六个动作左右,短小精悍,这些功夫起源时的功用,除了技法之外,主要是让修习者在练习中能集中精力,使心境定在较少的念头上,用以收散乱之心,由动入静。“另外,少林功夫步法的运动路线均在一条线上,这是禅的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的外在表现,禅宗的修炼不像其他宗派那样,如净土宗需要终生不停地念佛,律宗则是通过清规戒律对行为的约束,只有禅宗直接通过观心来修行,它和少林功夫有一脉相通的地方。”

少林拳谱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炼,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善,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这都是佛教阴阳思想的体现。释永信认为,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讲,我们佛教也讲,少林功夫亦不例外。所谓“能动能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都是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

释永信说,少林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少林每招每式,没有单纯的进攻和防守,每招每势均纳攻防之意,这是佛教中“我想打人,人必打我,因果报应,丝毫不差”思想的体现

也正是因为源于佛教,释认为,少林功夫不同于许多姓氏命名的武功,会在师徒关系的诸多传承后,发生派系分化,少林功夫在千年传袭后却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朱文轶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