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行程:信徒虔诚膜拜 踏上拉萨城的转经路(一)
2009年06月12日 10:46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是一张拉萨城中的转经线路图,释迦牟尼的信徒们捧着酥油或青稞,一站接着一站,在每座煨桑炉前烧香,给每盏灯添加酥油,虔诚地膜拜,行走,就像走在自家的佛堂里一样。

在八廓街,民居与寺庙交错,院内有寺庙,寺庙内有民居。居民与喇嘛,晨钟与暮鼓,炊烟与桑烟……一切完美融合,和谐自在,这就是拉萨净土17站的特色。

第一站 小昭寺

唐蕃联姻的永恒纪念

小昭寺外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服装、糌粑、茶叶、影碟、牦牛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涌动的人流里,小昭寺像一位羞涩的姑娘,藏匿在袅袅的桑烟里。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始建于公元7世纪40年代(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长安进藏时,向唐太宗“请以释迦像与宝仓库为奁嫁”,唐帝许之,“造舆置觉阿释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鲁伽二人挽之”。

传说当文成公主一行至拉萨,车陷沙滩中,力士几经努力都无法将车拉出,公主即在觉阿像四周建立四柱,悬白锦帐而供养,后以此为基建小昭寺。该寺坐西朝东,据说是文成公主因思念家乡而设计的。为建小昭寺,文成公主特地从内地招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同时,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的最高学院之一。

第二站 次巴拉康

祈求长寿之福地

次巴拉康紧邻小昭寺,它位于小吉崩居委会内,门前有一座煨桑炉,迷蒙在烟雾中,不留意难觅踪迹。次巴拉康不大,只有一座佛堂,内供着长寿佛,但香火尤为鼎盛。信众们朝拜完佛像,就开始转“廊热”,即绕佛堂而建的巷道,转经人有多少岁就转多少圈,据说能保佑平安和长寿。喃喃的诵经声,在窄小的巷道里汇成强音,在人们的脑海中刻出神圣的笔触。

第三站 北方三佑寺

四合院中三佑寺

沿着小昭寺路往南走,不一会儿就到了北方三佑寺。没有显眼的门庭,从商铺旁的小门进去,转完40多个转经筒,是一个开阔的四合院,左边是民居,右侧是寺庙大殿,洗衣的“哗哗”流水声和着殿里传出的“咚咚”法鼓声,世俗的生活气息却也并未消减庙堂的庄严肃穆。

大殿走廊上,有一个直径2米的转经筒,一个老妇有节奏地拽动绳带,硕大的经筒发出咕咕的响声。佛堂约有60平方米,现有6名尼姑,住持老尼约有60岁,其他几个约30岁左右。该寺有600多年历史,供奉着观音菩萨及另两个菩萨,即为三佑。

据了解,拉萨市有东西南北四座三佑寺,它为北方,即大昭寺、八廓街(老城区)之北方。

第四站 下密院

随时看着你的唐卡像

小昭寺路与繁华的北京路相交,往东行几百米,就是下密院了。

下密院,藏语叫“居巴扎仓”,即续部经堂神学下院之意。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杰尊·喜绕僧格于1433年创建此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弘传密宗教法的最高学府之一。

佛堂森森,佛像庄严。下密院内供奉着宗喀巴及弟子神像,密集的酥油灯不停闪烁;利用空气动力旋转的“切玛”周而复始;一幅叫卓玛松锦的画像充满了神奇,无论从哪个方位看,画像里人物的眼睛都盯着你。

二楼的神殿内搁着许多彩绘罐子,用彩布封着,名为“鹏布”。罐上画着两种不同的图案,一种代表天上,一种代表海底,里面装着来自日喀则、山南等地的土壤,每逢藏民们建房时,都要来下密院请鹏布,并把它们埋藏在新建房屋的顶端,寓意吉祥与平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