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
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原来,与关羽有关的传说不仅包括了卓刀泉,也包括了伏虎山啊!
其实,传说与故事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的。三国之后,经历了五、六个朝代,时间就如大浪淘沙,只有真正的英雄才会本色再现。在一个风流才子遍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感怀成为社会风尚,关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人而圣、由圣而神。对关羽的祭祀程度大大增强。
伏虎山下,人们终于开始依泉修建以祭祀关羽为主的寺院。如果我们细细地品味伏虎成山、卓刀为泉,也能会心一笑。其实,三国时期,在武昌这块地界上,缺水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因为有了一眼好井,不用关羽“斫地为泉”,不仅泉井黯然失色,三国文化也会黯然失色。有了卓刀泉、伏虎山,就有了关羽的神力和威风;有了卓刀泉、伏虎山,我们就可以感受英雄气息的濡染,感受至今仍弥漫着的对英雄的崇拜与神往。
宋代的古寺,曾经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明代初年,楚昭王朱桢也来此游玩,饮用了古泉之水。古泉深三丈,泉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糖,饮之可以疗疾。”因此,楚昭王命人在古井上建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井壁。古卓刀泉寺因而得名御泉寺。由于楚昭王赐字的缘故,御泉寺逐渐取代了古卓刀泉寺,以至于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只知道有御泉寺,而不知道御泉寺其实就是古卓刀泉寺。只是藩昭王为此井泉建的亭已倾废,犹存井台与井栏,井石上刻的“卓刀泉”三字清晰可见。
只可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武昌之胜景的古寺庙大部分建筑在清初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今天,当我们进入古寺的山门,可以看见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即是古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寺内有“三宝”,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其于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
作者:佚名 编辑:李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