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属上党盆地北。由于地处我国佛文化传布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同、洛阳和古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南)三地的中心,历史上也曾是弘法的重地,其境内佛教文化遗存较多,千年古刹“福祥寺”就是其中之一。
我对福祥寺心仪已久,但因俗事几次不得成行。2008年,在孩子们高考之后,才一同拜谒了福祥寺。从县城西行25公里,便到了云竹湖北岸的岩良村。该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得村貌一新,人人精神。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往东望去,只见大片的梨园中有座朱红的古寺庙,寺南几百步就是令人神往的云竹湖。在墨绿梨园和湛蓝湖水的映衬下,寺庙愈显神圣而庄严。如果我们春天到来,就会看到福祥寺隐藏在大片梨花丛中,而面南临水的胜境。福祥寺前的湖边树影下,都是钓鱼者的身影,有的不停地甩杆拉线,收获者便喜形于色;有的干脆把鱼杆插到湖边,人到凉棚中、树阴下学起了姜太公——愿者上钩。谁又能说得清鱼与禅的关系呢?听说,来此旅游和休闲的人还真不少。
福祥寺,原建的地形应在黄土高梁之上,因云竹湖的修建,成为现在临湖的寺庙。寺庙原为北南东西都有建筑的大庙院,而现仅存正殿5间,进深3间,升、斗,插飞繁复,出檐深远,具有典型的金代建筑特色,也由此后人推断,应为金代时重建遗迹。据传,正殿正墙和东西山墙均有壁画,但因正墙几次翻修,画已不存,只有东西山墙上可见元代壁画。以俗人的眼光看,现可看清的部分,都是对供养人(捐助人)的记载,相近于给捐款人刻碑记存。高处有一佛像,身披红袈裟,下画三个供养人。但大部分壁画还在涂料层的覆盖下,没有出世。南殿3间,进深3间,属明代重建。庙院内原有4株两人难以合抱的古松,在解放前被人砍伐,现还有一株很粗的松树。正殿内原存6尊石刻造像,根据尊像配置规则和村人的印象,应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一尊护法天神。为安全计,大佛像(高2.5米)被埋于地下,小佛像进入县博物馆。除石刻造像外,还存有六角形石幢1节,刻有“大晋开运三年”等铭文。这也是福祥寺有关年代的最早信息,有人据此把寺庙始建年代断定为后晋开运三年(946年)。直到2001年,福祥寺正殿地下出土了一批石刻佛像,其中有北齐、隋、唐造像,其建庙时间应上推到北齐550年—577年之间。距今已1400多年。
盛世现佛。2001年10月,村民在维修寺庙时,偶然发现一地宫,并从中出土一批石刻佛像,其中头像33件,身躯42尊,高的2.5米,小的60厘米。造像衣纹流畅,表情生动,以情传神,让人目眩心驰。佛像出土时彩绘鲜艳,其中两尊造型极其精美。有一尊菩萨,头戴火纹花冠,颈饰项圈,臂戴手镯、臂钏,身披繁杂的璎珞、串珠连缀成的环型饰品,长过膝部,再加环腰一圈,显得十分富丽端庄。还有一尊站佛比较有特色,从头饰看,戴有皮弁,但一般佛头饰上未曾见过,又像未刻发纹的佛发,可又有带式的装饰。究竟是何装饰?专家的意见也各不相同。从面相看,鼻翼不宽,鼻梁高直,眼窝稍深,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佛身着右袒式袈裟,左臂挎起袈裟的下摆,腰束宽带,腹部略鼓,有专家称,这是北齐造像的特色。无论哪个朝代的石刻佛像,都是佛理与情感的凝聚,艺术与生活的创造,必定带有朝代的烙印,这也是石刻造像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福祥寺里多劫难。福祥寺里的佛像历经多次灾难,其中有两次大难,也给人留下了无数谜团。第一次被埋入土中。从佛像出土时的情景看,并不是有准备的被埋入地下,而是很仓促,就地挖了土坑,随后填埋,且佛像身首异处,佛头与佛身大多难以匹配。从这一现象推断,出土的仅是被埋的一部分,寺庙内还应有被埋的佛像。第二次被盗入他乡。在佛像出土后的第二年,即被盗贼盗入河北,后在公安部门的努力侦破下,终于当年擒贼破案,佛光还乡。
经历了千年风雨的福祥寺,早在1986年就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福祥寺殿顶漏雨,墙皮脱落,梁架倾斜,稍有迟缓,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福祥寺,让人留恋,让人牵挂……
作者:张建山 编辑:李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