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去朝圣:石壁山中访梵宫——山西玄中寺
2009年06月25日 10:48《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位于山西交城县石壁山的玄中寺,不仅以其优美的景色和珍贵的文物而著称,而且还以其处于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及其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而驰名。古往今来,这一佛门圣地吸引着千百万佛教信徒和旅游者的慕名朝拜。

作为爱好旅游又对佛教怀有特殊感情的我,有幸登临胜境,一洗尘劳。

驱车沿着太(原)汾(阳)公路过了交城县城十余里,一条蜿蜒的柏油马路通向峰峦起伏的石壁山中。路边断崖上突兀的岩石,令人望而生畏。早春二月的晋中高原乍暖还寒,但那漫山的苍松翠柏,却葱茏黛绿。向阳坡上的小草也泛出了春意。

突然,一座雄伟的山峰迎面拦住了去路,但看巨石垒叠,恰似一座石屏拔地而起。走下车来,越过一座石头砌的小桥,沿着铺满石块的“之”形小道拾级而上,雄伟壮丽的古刹玄中寺便映入眼帘:禅宫梵宇,座北朝南,林木掩映,群山环抱,显得格外肃穆、寂静。

玄中寺,又名永宁寺,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当时著名高僧昙鸾(476—542)大师曾在此讲经著述,倡导净土教义。隋大业年间,道绰(562—645)大师、唐初善导(613—681)大师,相继云游至此,主持开法,继承昙鸾的思想,使之形成为我国净土宗的另一流派并传到日本,玄中寺遂成为中日净土宗的祖庭之一。

历史上的玄中寺几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开始,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和千佛阁等,天王殿、钟鼓楼等也经过翻修。整个寺院现存五进殿阁,由低到高,错落有致,与山势融为一体。加上钟鼓楼和东西配殿,使各个殿堂自成院落的形式,结构十分严谨,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第一进是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手携布袋、满面笑容、众人一见皆大欢喜的弥勒菩萨,两侧是托着塔、拿着伞、怀抱琵琶、手持利剑的四大天王。慈祥的弥勒菩萨与威严的四大天王相比较,更显出了弥勒的那种“任凭富贵贤愚辈,总在哈哈一笑中”的雍容大度。

出了天王殿,便是寺内的主殿——大雄宝殿,这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殿前院落中的竹子郁郁葱葱,茂密成荫,颇有南国风光之趣。两座珍贵的唐代古碑对峙于东西两测:一是《铁弥勒像颂碑》,一是《甘露义坛碑》(两碑分别是金、元重刻)。据说当年寺内长老举行登坛授戒仪式时,曾有甘露普降寺内,《甘露义坛碑》记载了当时的传说。据碑文载,这座戒坛与西都长安的灵感坛及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合称当时全国的三大戒坛。大殿正中的佛龛内供着阿弥陀佛像,庄严凝重、慈祥肃穆。墙上悬挂着十八罗汉的大幅画像,姿态各异,飘然脱俗,形态超凡。香花供品罗列佛前,各种法器置于案上。一种清净安谧的气氛,顿使六根清净。

大殿西侧是新建的祖堂,仰望正中供奉的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画像,令人肃然起敬。一对精巧玲珑的幢幡悬挂在佛龛前,形制美观,光彩夺目。是1980年日本净土宗的朋友们为纪念善导大师圆寂1300年来华参拜祖迹时赠送的。这些远渡重洋珍贵礼品,不仅带来日本佛教徒追怀祖德的敬意,同时也带来了日本人民的友谊和祝愿。

祖堂里还陈列了日本佛教人士赠送的经书、法物、照片等礼品。欣赏这些珍贵的友邻风物,不禁使人流连忘返。

绕过大雄宝殿沿石阶而上,便是被誉为“西方圣境”的七佛殿,殿内并排供奉着释迦牟尼等七尊佛像。殿的两侧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二十一通,其中有一块罕见的八思巴文石碑,刻于公元1277年。这些碑文记载了玄中寺的盛衰经过,对研究佛教史和社会史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玄中寺最高的建筑千佛阁

七佛殿的背后,是此寺的最高点——千佛阁。一尊“旃檀佛”屹立殿中,供台上分层安奉着大小佛像六百余尊。站在阁前的花栏下,呼吸着深山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早春的阳光,放眼望去,远处的层峦峭壁,近处的殿阁楼台,尽收眼底。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才奇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