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行程:祁连山下喇嘛宝窟,令人震撼
2009年04月24日 11:27常青的新浪博客 】 【打印共有评论0


冰雪祁连山下的马蹄寺远景


第3窟和第7窟外景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嫁给了他们的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以后,佛教的信仰也随之来到了这个世界屋脊之上。西藏的佛教又叫“喇嘛教”,喇嘛是上人、师长的意思,是信徒们对西藏僧侣的尊称。因为藏族地区的佛教是全民化的,那里的人们非常尊崇上层喇嘛,从生产到日常生活都要接受他们的指导,并且用大量的财物和劳役为寺庙服务。到元朝的大一统时代,蒙古族的统治者非常推崇喇嘛教,于是在原来汉传佛教盛行的地区,就出现了一些喇嘛教的石窟艺术。其中,甘肃省张掖县马蹄寺的北寺是规模最大的一处。在河西走廊的张掖马蹄区公署背面的马蹄山中部崖壁上,南寺和北寺石窟群遥遥相对着。北寺有大小窟龛30多所,第8窟又称作马蹄殿,是一所平面方形的大中心柱窟,相传在这个窟的地面上有马蹄印,是二郎神(也有说是西藏的格萨尔王或清朝的乾隆皇帝)的马路过时踏下的,所以这个地方才叫马蹄寺的。这一带最醒目的,还是元朝开凿的巨大的第3窟和第7窟。

第3窟,又名“三十三天”,最高处距地面42米,从它外观上看分为五层:第一、二、三层都是并排开凿的5个洞窟,第四层有一排3窟,最上层只开1窟,共有19所洞窟,很像一座宝塔。各层之间与各洞窟之间都有石台阶和通道相连,因此,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19所洞窟的形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平面方形的人字披顶窟;二是平面方形的覆斗式四面坡顶窟。每窟的正壁都开了一个大龛,龛内塑一身坐佛像,四壁上还满满地粘贴着压模印制的小方块泥塑千佛像,上下左右排列得很整齐。造像的内容虽然简单,但都是典型的元代来自印度和尼泊尔地区的梵式作风。关于“三十三天”名称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登上最高一层佛洞的石阶共有33级而得名的。

第7窟位于第3窟的西侧,俗称站佛殿。关于它的修建,当地的人民是这样传说的:从前有一位印度来的大法师杀死了一个恶魔,把它的头和尾巴埋在这所洞窟内的青石板下面,并在上面造了一尊站佛来镇压它,以免这个魔鬼再出来害人,所以就有了“站佛殿”的名称。这是一所平面呈纵长方形、平顶的巨大佛殿和中心柱复合式洞窟,深33.5米、宽26.3米、高15米。最前面开了三个窟门,进门以后是一个宽敞的横长方形的前庭,前庭后面正中开了一所平面呈纵长方形的佛殿窟,佛殿的正壁凿了三个圆拱形佛龛,龛下还有一条长方形的基坛。佛殿窟入口的两侧分别向后开出了甬首,并且环绕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条礼拜道。这条礼拜道的两侧,总共又开凿了46个佛龛,每个龛内都有一尊坐佛像,也是属于元朝喇嘛教的艺术风格。从总体情况看,我们可以把第7窟看成是一个大中心柱窟,只是在这个巨型中心塔柱的正面,又开凿出了一所大佛殿。

中国的中心柱窟,进入唐朝以后就逐渐消亡了,怎么这个时期又突然出现了呢?如此大的规模,又在塔柱中间掏出了佛殿,是前朝的中心柱窟从来没有的。既然窟内的梵式佛像风格是从印度来的,我们也就只能再去印度寻找它的原形了。

印度的特姆纳尔(Dhamnar)石窟,位于拉普塔纳的恰尔勒巴登西南约77公里处,共有六、七十所洞窟。在主要窟群偏东的地方有一所石窟,窟前的露天小院中央立着一座佛塔,塔的后面开了一所小佛殿窟,正壁有一尊坐佛像;这个小佛殿的周围也开着可以环绕礼拜的甬道,与上面的第7窟情况完全相同。另外,在特姆纳尔东南约3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处克洪尔维(Kholvi)石窟群,这里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了大约七座圆形的佛塔。有一座高约6.1米的大塔名叫阿尔均庙,它的里面开了一所佛殿,中间供着一尊坐佛像。还有一所中型规模的塔堂窟,中间直径仅2.4米的佛塔也被掏空,并且在里面安置了佛像。这些例子都是印度塔堂窟发展的最后形式了,它们的年代大约在公元7至8世纪。

可以看出,马蹄寺北寺的这所大型的喇嘛教中心柱式佛殿窟,正是从印度地区学习来的,应该称它是梵式的石窟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常青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