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法门寺佛骨舍利是谁从天竺请回
2009年04月03日 12:04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种记载上的突变,是否意味着舍利是并不相同的两枚呢?陈景富不敢断言,但他认为:“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法门寺佛真身指骨舍利的首次出现,是在唐高宗显庆五年那次迎奉活动的记载中。”

这就有意思了——隋文帝时各地“供养佛舍利”、唐朝皇帝“迎奉佛指骨舍利”,这偏偏就多出来的“指骨”,怎么就突然出现在法门寺的呢?

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此时进入陈景富的研究视野。他,就是生活在唐太宗、高宗时代的玄奘法师。

谜之4:谁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佛指骨舍利?

陈景富发现,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佛指骨舍利的不是别人,正是玄奘。在玄奘记载之前,所谓佛舍利的描述,有顶骨、指甲、牙齿、头发、肉身舍利等等,却没有出现过“佛指骨舍利”字样。

而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卷第八“摩揭陀国上菩提树垣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中这样记载:“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

这里的“摩诃菩提僧伽蓝”就是大菩提寺,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地方。陈景富认为,在这样一个地位崇高的寺院里,供奉佛指骨舍利,理所当然。不过,玄奘本人对目睹佛指骨舍利的记载有点过于简单了。陈景富在玄奘法师的弟子慧立所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及玄奘同时代的高僧道宣律师所著《续高僧传玄奘本传》中,找到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描述。

话说玄奘到了西天印度,某年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中国的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大菩提寺出示“状人指节”的佛指骨舍利,供人观瞻礼拜,一时间“天雨香花,大放瑞光”。

“奘初到此,不觉闷绝,良久苏醒。”玄奘亲眼目睹了佛指骨舍利,居然激动得晕倒了。过了一会醒来,“恨居边鄙,生在末世,不见真容,倍复闷绝。”他恨自己不能跟佛祖生于同一个时代,于是又晕过去了。

当晚,玄奘研习经文,“忽失灯明”,但户外“通明晃朗”,出门一看,只见佛塔上“飞焰光辉”,接着又闻到满院“异香芬氤”,“乃见有僧手擎舍利,大如人指,在树基上遍示大众,所放光明,照烛天地”。

陈景富研究发现,在中国佛教经典文献中,有关佛指骨舍利记载的最原始资料只有这么三条,而玄奘记载的最早,慧立和道宣的次之。而这些记载真实可信。道宣律师与玄奘法师是同时代的高僧,玄奘求法回国后,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佛经翻译,道宣律师即是辅助玄奘译经的9名高僧大德之一,与玄奘共事14年。

根据这些记载,有两个地方几乎一前一后出现了佛指骨舍利:一处是玄奘法师在印度的大菩提寺亲眼目睹,一处是中国扶风法门寺塔下瘗藏的“真身指骨”。 陈景富试图把两个点连在一起——是玄奘法师把佛指骨舍利从印度的大菩提寺请回中国的吗?

谜之5:是唐僧从印度请来了佛骨舍利吗?

陈景富认为,从玄奘法师传承佛法的角度分析,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首先,印度的大菩提寺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地,也就是佛法源头所在地,因此具有非同寻常的特殊性。在此地瞻礼佛指骨舍利,是玄奘整个西天取经行程中最具轰动效应、最具指标性的事件。两次晕倒,说明玄奘的期待、渴望有多迫切。

而求法回国后,玄奘通过笔记、口传,将大菩提寺佛指骨舍利及其瑞象第一次介绍、传播到中国,也就是说,世上有佛指骨舍利存在是玄奘首次在中国披露的,接着由他的弟子和同道广泛宣传。

此外,陈景富在慧立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还在西天取经的玄奘梦见印度寺院荒芜,变成一个牛棚,僧侣也都四散。文殊菩萨现金身对玄奘说:“汝可早归。此处十年后,王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看似只是一个梦,但陈景富认为,说白了,这个所谓的梦其实是玄奘对印度当时政治、宗教发展形势的观察和判断。当时,印度的佛教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玄奘经过多年的求法、磨砺,在印度无人能够与之抗衡。玄奘由此产生继承、弘扬佛法“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他渴望通过努力,在故土神州建立一个新的弘扬佛法的家园。陈景富认为,这不仅需要崇高的理念来支撑,按照佛教教义,佛真身指骨舍利就成为一个能引起举世瞩目的象征。

因此,陈景富做出一个大胆推断:玄奘从印度大菩提寺请得了佛指骨舍利,带回了中国。当然,这个推断目前无法得到史料典籍记载进一步的印证。为何玄奘本人也“秘而不宣”呢?陈景富认为这是为了显示佛指骨舍利的神秘。

而为何要将佛指骨舍利瘗藏在法门寺,而不是玄奘译经的大慈恩寺呢?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法门寺是皇家寺院,级别等同于印度的大菩提寺,自然是瘗藏的圣地了。

据《宋高僧传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记载,道宣律师曾“送真身指骨舍利往扶风”,他在撰写《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时对这枚佛指骨舍利的形制做了详细描述:“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他还将亲自“内(纳)小指于孔中”,而且“恰受”,“便得胜戴,以示大众。”

千年之后的今天,人们看到的佛指骨真身舍利,长40.3毫米,宽17.5520.11毫米,腔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这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的记载,以及同佛指骨舍利一起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所记,完全吻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佚名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