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的前世今生
2008年03月19日 09:35搜狐博客 】 【打印共有评论0

前世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至南北朝时期空前兴盛起来,凿窟造像,建塔筑寺,僧侣急剧增多。但是,佛教的无限制发展,也给社会造成某些不良后果,甚至影响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佛教便受排斥打击,佛教徒称之为“法难”。南北朝时期曾发生过两次法难,令佛教徒刻骨铭心: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时,一次在北周武帝时期。

“诸有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灭佛废佛,在佛教徒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担心法难再起,考虑如何保护佛经,使其历法难而不毁,长存于世。前朝儒家刻在石头上的“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 经典给佛教徒以启示。

白带山一带有储量丰富的汉白玉矿藏,能够为刻经提供取之不尽的绝好材料。于是隋炀帝大业年间,慧思的弟子智泉寺僧静琬秉承师训,在白带山开创了石经刊刻事业。那时刻经的有佛寺僧人,也有俗人工匠。僧人刻经属宗教职责,俗人工匠,需花钱雇佣。当时雇佣的工匠民夫很多,加之静琬所率僧人,早上从山外的住处进入山间,荒山野岭中采石刻经劳作,晚上再出山返回住处。徒劳往返,很不方便,实在有必要营建寺院。但是,由于刻经的经费有限,没有余财,静琬只好作罢。直到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六月,山洪暴发,杖引溪上游西山处的两岸崩塌,将山林上千棵巨大的松柏抛入溪中,又随溪流漂到白带山下,静琬这才如愿以偿,创建了云居寺。后来由于刻经和皇家建筑对汉白玉的持续大量开采,云居寺显然已不足以满足采石营宿和管理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石窝村取而代之,云居寺才真正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佛寺。

悠悠千余年。云居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贯串一线的石经刊刻文化。其石经不仅成为了研究我国佛教典籍和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以及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物。云居寺因此而得盛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马克菠萝 编辑:梅文惠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