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


来源:凤凰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大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编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

当值跟维那后行香,听招呼打抽解大木鱼一下。

散香师卓散香同前,当值师出堂挂帘子,回堂放蒲团后抽解,回堂穿袍搭衣,等候止静。

维那与散香师回堂,交好散香牌,交插好散香,散香师坐监值位,当值听维那招呼,敲三板一钟止静,当值听引磬礼佛三拜。

散香师请香板,巡香一切同前。(养息香,巡香人可坐半支香),巡三个圈。(如巡香未到,有人打呼,巡香师可下位,拿操手香板,直去打醒直回)

香到,维那弹指二下,悦众一槌引磬开静,当值收香牌,散香师交香板,问讯开门。

大众听悦众引磬起身,扬板煞尾三下,敲报钟三下,套接引磬、小磬各三下,扬板毕,大众师听引磬礼佛三拜,维那招呼养息。

克期取证的禅七

禅门的规矩是为了奋迅而设,因此有“禅七”克期取证之禅修。禅七,通常以七天为单位。禅七中只能在吃饭、大小解时离开禅堂,余此都在禅堂内跑香、坐禅。

为禅七做准备,增加一回合的跑香和静坐,是打“禅七”的预演,称为“加香”。加香将至,和尚表堂警策,并招呼大众演习加香法则。

维那拟好监香名单,呈和尚审定。

预日,起养息香,挂过二板吃茶毕,等茶壶出堂,维那表堂道:“班首师父慈悲,恭喜师父们,常住替你们加香了。加香这一堂佛事,专为你们加功进步,平时动静闲忙,总有一点疏散,加香后请各监香发心,成就你们的道念,你们当要向道上会。被监香,下香板不能稍有动念。

监香共有八种香板,哪八种呢?轻昏点头,弹指抓痒,静中讲话,嘻笑放逸,冲盹打呼,东倒西歪,前冲后仰,靠壁扒位。如有犯此八事,监香尽可下香板。稍刻收过杯子,各监香听报过名字,就位站定。正副悦众捧香板跟维那后走,交监香。交待过了,各人留心记好。”

维那表堂毕,卓杯子,候杯篮出堂。取监香名单,即报云:“奉和尚命,请内外寮各监香,请某某书记……为监香。”一一唱过名字,众监香一齐就位站定。维那便从东绕到佛龛西前,

悦众捧监香香板随后。维那横持监香香板,对监香。监香对维那持的香板问讯,维那后将香板掉头交监香,监香横持向上一举,维那对监香香板问讯。从西前到西后,又从东后到东前,交香板。交时新报名的监香就位站起立定,不动脚不转脸。监香按过香板,随将香板横放位后,就位坐下。

维那交过香板后,归位坐下,警策表堂云:“监香师傅,既受常住职,必当尽职,不得有误公事。轮到监香时,答‘起’字时,必奋勇向前,不能一日退后。香板头上出祖师,到下香板时,必审定仔细,如下到哪一位的香板,有争香板之处,立即告诉我,虽是助道,定要耐烦。交代过了,各人留心记好。”

当值打催板,大众跑香四、五个圈子。维那催香,打“连二香板”,即喊头一个“起”字,众监香和后,和尚、班首次第而喊。当值师平常经行跟维那后,至加香日起,不走维那后,就在外圈经行,但听末后“起”字尾音,打钳椎。散香不卓,维那候和尚到本位放香板,方举步,从东绕西。

散香、监值二人随维那后,走至门边,如常站立。惟散香不卓,维那归位卓香板。监值挂帘子,进堂铺拜垫。散香至堂外,敲同平常,大众小圊回堂坐香。

当值师敲三板一钟止静,行礼毕,监值收蒲团,关门归位。当值出香盘。巡香出位请香板,从东绕西,检看草鞋可齐,至门口立定。稍后,监香下位,与巡香并立。皆依监香先动步为主,开步二人监巡。监香有一半警策,略谓八种香板:轻昏点头,弹指抓痒,静中讲话,嘻笑放逸,冲盹打呼,东倒西歪、前冲后仰、靠壁扒位;巡香下后四种香板。

巡香香板,手拿悬肩,香字平耳朵。监香合掌香板,侧掌当胸,板尖齐眉。凡监香、巡香,行步离人之坐位二尺许,在第三块砖上行。如靠近了则有衣风,如离远则不够下香板,夯香板要指实掌空。下香板时,须限领缝为度,正打在肩膀挑担的部位,不得伤人颈耳,不得打在脊背上。见有昏沉,前冲后仰,东倒西歪,低头打呼者,如欲下他的香板,必手速眼快,胳膝对胳膝,脚到手到,下过便走,不准互相眦望。既下香板,须当响亮,操手香板,不可太多,多则令人动念,亦不可久立,立久则巡照不周。不得观望不清,便乱下香板,亦不得见已有昏沉者不下香板,亦不得打报复香板,亦不得无故打人,既受斯职,必须认真发心供养,乃助道因缘。

监香看香不多,先行归位。巡香候香到开静交香板。大众吃包子毕,维那打叫香三下,放腿子,凡加香后,放腿子皆听叫香。大众行香,至打站板,众人听钳锤一响,即立定,犹如铁柱一般,不得动摇,面前有空地者罚。班首站在四角,监香靠两边位立,香板平执。和尚讲开示,如和尚不在堂,即班首开示,各依次讲。前人在堂,后人无事不可外出。如班首不在堂,维那立本位讲规矩,如班首替代维那可出位开示。当值听招呼打催板,香到打抽解止静。巡香请香板走过,监值铺棕垫,打开一二尺,不可太长。监香下位同上。到开大静钳椎后一拜,当值不拜,听悦众打引磬问讯,接木鱼两下,起六支香。在开大静当值扬头阵板时,

散香师至佛前请散香,煞二阵板,散香请下问讯。煞三阵板到佛龛后听二椎木鱼,西敲三下,东敲三下。诸师小圊吃开水,回堂经行不跟圈子。

大众散行,唯监香一位跟着维那。喊“起”字时,维那与监香平喊平答。第一个“起”字在香桌前,维那先喊,监香后答。第二个“起”字,到司水角,监香先喊,维那后答。第三个“起”字与第一个相同。

打抽解,维那卓香板,大众不出门,各归位坐。散香出外,敲三阵,收一下进堂,交过归位坐香。当值打木鱼止静,监值关门,巡香请香板,走草鞋圈子如常。监香不下位。六支香三个圈子,行坐共三寸香。巡香不下香板,香板斜持胸前,大头向下。见稍有轻昏点头,对面丁字步,站形如虎势,卓香板一下。彼人即下位至棕毡跪参。如彼不知,死睡不醒,用手推醒,将彼草鞋拖出,三圈皆如是。至开静交香板,开门挂帘子进堂,众人下位,听引磐礼佛三拜毕,各人小圊养息。

次日早起吃开水毕,收过杯子煞报钟。巡香下位请香板,不走草鞋圈子。三个圈子巡法皆一顺,从西至东。左肩搭衣,倘有昏沉,不便下钳椎,故而香板决定下在右肩,皆下顺手香板。走圈子,耳朵要听大钟,快钟站佛前,慢钟走圈子,扣好钟毕,听挂二板一钟,交香板,余者照常。

起七规定:

起七的当天早上,僧众早殿后回到禅堂,班首、维那在佛龛前站立,众人分东西站立,不问讯,等候传牌。和尚侍者捧“起七”牌进堂,居中一举,再向西一举,中间一举,向东一举,中间一举。走向佛龛东边,向维那一举。维那合掌问讯接牌,向上一举,维那师将“起七”牌交给香灯师,接放佛龛东边,后挂禅堂门口。同时,当天上午洒净,晚课后礼祖,然后至和尚处“告生死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通过禅七中的修行,能够了脱生死。

僧众回到禅堂后,在佛龛两边站好,监香出位行礼。然后,维那师率领悦众到住持寮,迎请法师主七。到达禅堂,法师执香板,然后说法。说后,将香板卓地立:“起!”当值师催板,众监香答“起”。这也是改变脚伐的号令。僧人低着头,身弯三分,两手垂于腿侧,踮脚跑,每一个班首喊一个“起”,从首座顺序喊,维那末后接一个“起”字。维那喊“起”字时,随手将香板绕一圈,走向香桌。这时有去解手的可以出堂,称为“小圊”。维那还喊“小圊赶快”,催众抓紧时间。所有的人回到禅堂,开始坐禅,称为“养息香”。开静后,护七散杯子,勘茶水,发包子,吃过,收杯子,开始跑香。

禅七开始后,每天坐12支香,跑香12支,总共24支。坐禅的12支香分别称为:早课香、早板香、早四支,早六支香,午板香、午四支香、晚课香、养息香、晚四支香、晚六支香、晚八支香、晚十支香。

经过禅七的磨炼,主七和尚要考察大众的成就,这称为“大总考功”。

主七和尚考完后,还有持香板打警策,讲开示等。

大众开静后,排班到韦驮殿请主七和尚解七。主七和尚到禅堂后,先说法,然后直指圆相,说道:“解!”接着,大众礼拜感谢主七和尚、班首等职事的奉献。晚殿前,还要礼祖,到住持楼“消生死假”。整个禅七就告一个段落。

禅堂常用法器

法器是实践佛道的器物,除了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之外,更象征着出世间的意义,使修行者不但在世间的生活安稳,透过戒律的规范,形成一种不互相侵扰的生活,维持简朴却合乎健康的生活条件,安心办道,来圆满佛法生活。在修法法会时,行者透过法器来实践佛法的仪轨,以法器象征的内在意义,使行者之身、口、意趣入佛菩萨本尊的圆满境界。法器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修行合而为一。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

法器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香板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

“香板”是警察策励纠正僧众于坐禅之怠惰、瞌睡、姿势不正警醒用具。其状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长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冬日所用之棒多为硬木所制,夏天则用软木制成,此系针对冬夏天所着衣服之厚薄而别。警策的方法,禅师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

“香板”的来历,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玉琳国师,是识心达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非常仰慕,无奈他已圆寂。所以只好派人四处找他的法门人以便亲近护持,续佛慧命。”其时,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癞头和尚自称是国师的徒孙,所以住持僧就把他送进京师,面见皇帝。哪知道雍正皇帝见他貌不惊人、道不出众,非常不悦,于是就在宫中,给他辟置一间静室,限他七天之内究明大事。并在门上挂了一只宝剑,告诉他:七天之内若不开悟,就用此剑取他头颅。癞头僧不禁大惊,情急之下拼命参究,到了七天期满豁然大悟,他高声喊道:‘快拿宝剑来,我要去取万岁的头。’护七的人将此话报知雍正皇帝,皇帝满心欢喜,知道他真的开悟了。由于这一个掌故,各寺院用木板做成了类似宝剑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禅人。

“香板”的使用,由于它有不同的任务,从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为了警策用功办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儆惩违犯清规而使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禅坐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有资格使用“香板”的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僧。

“竹菎”是中国早期禅林中指导学人点醒学人悟道之工具,又作竹菎子。其长约四十五至五十公分,乃剖竹作无弦之弓形,手握处再卷藤涂漆。一般引申为开掌打人。又于禅林中,师家或禅徒以针锋相对,往来挨拶,参究禅机之际,师家或首座持竹菎以参禅问答,称为竹菎商量。

《禅门锻炼说》中开示:“锻炼之器,在善用竹菎子。竹菎长须五尺,阔止一寸,稍稍模棱,去其锐角,即便捷而易用。若夫拄杖子,设法接机则可,锻炼决不可用,即用亦不灵也。至于铜铁如意,以降禅众而已,稍近则头迸脑裂,非锻炼之物也。用竹菎者,其功便于逼拶,而其妙在乎敲击,禅众坐时,则执之以巡者,行时即握之为利器。”其中也说明作为锻炼学人用具的考量,太轻无作用,铜铁器、玉器等则恐伤到学人,竹菎子便捷,用来顺手,又不会打伤学人,是很合适的法具。《天圣广灯录》卷十五汝州叶县广教院赐紫归省禅师中说:“后游南方,参见汝州省念禅师。师见来,竖起竹菎子云:‘不得唤作竹菎子,唤作竹菎子

即触,不唤作竹菎子即背,唤作什么?’”师近前掣得掷向阶下云:‘在什么处?’念云:‘瞎。’师言下大悟。后来,这个公案,在宋代亦为大慧宗杲所常用,后世称之为“竹菎子话”。在《大慧杲禅师年谱》记载:“师三十七岁。圆悟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分座训徒。师乃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乃握竹菎为应机之器,于是声誉蔼著。”又本录云:“师室中常举行竹菎同学者曰:‘唤作竹菎则触,不唤作竹菎则背。’”大众后来下语皆不契合。因为僧人请益,大慧禅师复成五颂示大众:“云门举起竹菎,开口知君话堕。

上方香积不餐,甘伏食人涕唾。云门举起竹菎,禅和切忌针锥,鸾凤不栖荆棘,偏守空池。云门举起竹菎,通身带水拖泥。幅报参玄上士,撤手悬崖勿迟。云门举起竹菎,拟议知君乱统。直饶救得眼睛,当下失却鼻孔。云门举起竹菎,露出心肝五脏。可怜猗死禅和,犹自魂飞胆丧。”竹菎子是剖竹作成,呈“ㄟ”字形,形状就如同无弦之弓。手握之处卷藤、上漆,并结绢纽,附流苏,长度不一。现代首座论法时仍有沿用此具。而日本的禅林间也使用此法具。可见这是禅师由锻炼禅众的经验当中,认为最适合使用的教具。事实上,禅的开悟境界常在老师与弟子之间啄啐同时、电光石光的机缘当中现前。所以,禅师无不随手拈来锤炼弟子。

禅镇、禅杖与禅带: 坐禅时警策睡眠之器具。禅镇的由来见于《十诵律》中的记载:“佛世时,有比丘于众中昏睡,佛陀说:‘后以水洗头警醒。’如果昏睡仍不止,可以用禅毡掷之。如果仍睡不止,如此可用禅杖警策。取禅杖时,应生恭敬心。以两手捉禅杖顶戴顶上,应起身看大众余睡者,以禅杖筑之,筑已还回本坐。如果大众中无昏睡者,还以禅杖着本处已坐。”如果还是没有用,诸比丘故睡,如此则可用禅镇,即作孔已,以绳贯孔中,绳头施纽,挂于耳上,去额前四指。如果着禅镇时还是睡着,以致禅镇落下,如此则应起来行走。后来,由于昏睡的比丘起来行走提神时,来往混乱,于是世尊则教之应如鹅行走一般,次第而行。《资持记•钵器篇》中说其形状为:“禅镇如笏,坐禅时镇顶,镇作孔施纽,串耳上,睡时即堕地。佛言:‘一堕听舒一足,二堕舒二足,三堕应起经行。’”《释氏要览》中说:“禅镇,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纽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

自警。”《止观证真私记》中也记载:“《四分抄》批云:‘禅镇者,用骨牙角者,可方一寸许,若有睡者,着顶上。头若正时则不落,若睡时,头动则落膝上。’”《释氏要览》中说,除了禅镇之外,还有一种帮助坐禅不使昏沉的器具,称为禅带:“禅带,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禅杖也是坐禅警醒的器具之一。《释氏要览》中说:“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而前面所说的禅踘,是一种毛球,如果有坐禅昏沉者,则以禅踘掷之,使其警醒。

《释氏要览》云:“禔踘,毛球也,有睡者,掷之令觉。”《大智度论》中说:“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踘、禅镇,令得好师教诏,令得好弟子受化,与骨人令观,与禅经令人为说禅法,如是第三十七助道法因缘。”

禅宗施教方式——棒喝

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境,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续传灯录》“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尽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后以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为棒喝或当头棒喝。其目的是促人猛醒,其内在的基础应该是至高的修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常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别说打,就是一句重话也说不得。其实,所谓师者父母心,只要你对学生能真正怀着一颗爱心,对学生能有真正深入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症结,适当的重话是能够起到警醒作

用的。

相传棒的使用,始于德山宣鉴与黄檗希运;喝的使用,始于临济义玄,故有“ 德山棒临济喝”之称。以后禅师多棒喝交施,无非借此促使人觉悟。宋王安石《答张奉议》诗:“思量何物堪酬对,棒喝如今揔不亲。”清李渔《比目鱼•骇聚》:“这几句话竟是当头的棒喝,破梦的钟声。” 郭沫若《少年时代•初出夔门》:“他的声音并不严厉,态度也依然是和缓,但仅此已经是对于我的一个棒喝,我到这时候才知道我实在是太孟浪了。”

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位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而是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去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黄檗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此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一样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还是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也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

“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德山宣鉴用棒打起人来,像雨点那么多,落得那么快;临济在喝骂学生时,就像奔雷一样,既快且大声。德山禅师用棒喝教学法,打得非常厉害,只要是进门的学生通通会被打。有一次,一个学生要进入他的门下,别人就警告:“小心啊!一进门,禅师就打人,你要好好防着。”学生说:“放心,我会很快躲开。”结果,这个学生一进去,跪下来顶礼老师,刚刚行完礼,正要站起来的时候,老师已经打过来了。学生说:“老师!我的见面礼还没完,要讲的话还没讲,你就打,这怎么行呢?”老师说:“等你讲出来再打,就来不及了。”德山禅师教学生的原则是“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得出来,也是打三十棒,说不上来一样是三十棒,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临济的喝骂也是很厉害,速度快如奔雷。虽然这两个人门风都十分严峻,甚至严苛,可是他们的学生却很多,四方学子都仰慕他们的道风,甘愿来挨打、受骂。为什么要采取棒喝的教学法呢?主要是让学人来不及想,不假思索,因为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言语道断,只要稍微一绕文字语言就偏差了,就不对。在我们还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表达,当下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本来面目。

德山宣鉴说:“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又说“寻常只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五灯会元》卷七)宣鉴接物有四种打法:“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临济录》)雪峰禅师曾说:“我在德山棒下,似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圆悟心要》卷三)这就是说,雪峰已经体验过“棒下”的滋味,尝到了“解粘去缚”的甜头。他得益匪浅,所以有这一番感慨。

喝最初始于著名的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曾回忆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到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洪洲百丈山怀海》)最善于“喝”的无过于临济义玄。《临济录》谓,义玄之“喝”亦有四种:“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棒喝的运用包括有赏,有罚,乃至不赏不罚。这是一种最难运用的教学法,如果不是真正具备高才大德的宗师,实在无法施展,所以在盛唐的时代,黄檗禅师便说:“大唐国内无禅师!”有人问他现在到处都有禅宗的宗师,怎么说无禅师哪?黄檗便说“不道无禅,只道无师”而已。义玄禅师曾说禅门宗师才德和条件:“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砭。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临济对于棒喝使用阐述说:“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日:并汾绝信,独处一方。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又有云:“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德山以棒闻名,临济以喝传世。但临济的喝,也是从棒上得来的。临济大悟因缘,历来是作为禅师们参究的典范公案: 师(临济)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什么?” 州云:“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师便去,问声未绝,檗便打。

师下来;州问:“问话作么生?”师曰:“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州曰:“但更去问。”师又问,檗又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师白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州曰:“汝若去,须辞了和尚了去。”师币礼拜退。

州先到黄檗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 

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只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师到大愚,愚曰:“甚处来?”师曰:“黄檗来。” 愚曰:“黄檗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因,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乃问:“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愚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什么道理?速道,速道!”师于大愚肋下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辞大愚,却回黄檗。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师曰:“只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疑问:“甚处去来?”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师举前话。檗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师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檗曰:“这疯颠汉却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檗唤侍者曰:“引这疯颠汉参堂去。” (《五灯会元》卷十一)这则公案,“棒”的作用极大。纵观全文,无一处谈论道理之处。“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的黄檗若有‘佛法’,就不是禅宗的风范了。正是这个‘无’,正是这个处处用棒子表现的‘无’,才能把最深最活的佛法——那个深藏在各种内容中的,被种种‘浮云’遮障着的‘自性’、‘正法眼藏’剥剔而出。这种‘逼拶’可是旋乾转坤,易筋洗髓的啊!”

棒喝的功用,并不仅为棒喝,其引申变化甚多,从“云门悟道因缘”可知: 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在法统上是继承德山——雪峰一系的禅法,而在开悟上,则是得力于帮助临济禅师的那个睦州老禅师,你看他: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闲却门。师乃叩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什?”师曰:“已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时连三日叩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镀铄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五灯会元》卷十五)云门与临济一样,都是锲而不舍,连续三次去叩老师之门,不过他不是挨棒子打,而是“损”了一只脚,把脚踩骨折断成了跛子,虽然如此,云门却成为一位伟大的禅师。

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兴起后之所以至今仍能够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就在于其蓬勃的生命力、其弘法的感染力、其弘化的感召力。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包涵了禅机、在在处处都彰显了禅意, 棒喝声中、钳椎响处无不体现了大众对佛菩萨虔诚的信仰,体现了佛教中国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度众情怀。诚如太虚大师所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说:“禅文化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过去对东方的文明和人类的精神世界曾经做出过积极的贡献;现在,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起着有益的作用,并对世界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未来,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它在解决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觉悟、自我改变和加强人类自身建设上将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