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成国 王小玫: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缅文化交流


来源:凤凰佛教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在我国与东南亚国际关系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季羡林先生认为,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有着不可

骠国灭亡后,缅甸进入到了蒲甘王朝统治时期。蒲甘王朝的建立者阿奴律陀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积极推崇佛教,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据《琉璃宫史》记载,阿奴律陀曾向中国迎佛牙,“笃信佛教的阿奴律陀思忖:妙香国——中国有一颗神圣的佛牙,如果能向乌底勃瓦(南诏王或中国皇帝)索得这颗佛牙让众生顶礼膜拜,佛教定会发扬光大,众生也将在佛教长存的整个五千年中受益无穷。遂尽起全国兵马,亲率四员神骑将及瑞品基、瑞品艾兄弟,分水陆两路,每路3600万人,径向中国进发。……阿奴律陀王带着天帝释赠与的碧玉佛像回国,置宫中供奉。”诚如骠国一样,蒲甘王朝亦是通过此时云南的大理政权与当时的宋王朝建立了联系。据《宋史》记载:“大理国,即唐南诏也。熙宁九年,遣使贡金装碧玕山、氊罽、刀剑、犀皮甲鞍辔。”“崇宁二年使高泰运奉表入宋,求经籍得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缅人、波斯、昆仑国进白象及香药至大理。”“政和五年缅人进金花犀象于大理。”据《玉海》和《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蒲甘与大理一起进贡方物。1287年,蒙古军的铁骑推翻了蒲甘王朝的统治,而在这之前蒲甘一直是缅甸的佛教中心。《信第达巴茂克碑铭》中提到,1286年忽必烈派它的王子雪雪的斤率大军进入缅甸时,有一个由两位法师率领七十个寺庙的僧侣组成的僧侣使团随行,入缅后驻于太公城。忽必烈在南征之时,想通过宗教的力量来征服缅甸的民众。由此可见,佛教在缅甸的影响力。

公元16世纪,缅甸又重新统一,统治者东吁王朝同蒲甘王朝一样也十分推崇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成为其与云南交好的重要途径。据西双版纳傣族史书《泐史》记载:“缅王以宣慰使刀应猛归顺缅朝,特诏授宣慰使为‘左禅国大自主福禄至善王’;并以公主婻阿钪妻宣慰使,称曰金莲王后,赐象牙印一颗,印宽三指,中刻须弥神山,周以铁围山七座,其下有海,有三柱,有鳌鱼一对,其上有浮图,有日,有月。”“(隆庆四年,1570年)金莲后生一子,取名刀韞猛,后并主建大佛寺一所,寺址景永城之西部,塑佛像一尊,坐宝座上,面向大缅国阿瓦城,名金莲寺,傣历名瓦波钪,亦金莲之寺之意也。”到公元17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向中国内地传播。在清顺治年间,景谷县傣族地区景谷城郊威远街,刀汉苦土司修建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总寺大寨佛寺,当时寺内有僧人百余人,人称“缅和尚”。佛寺佛塔不断的修造、民众间佛教的传播这些都要归因于上层统治者提倡南传上座部佛教,使上座部佛教不断地传播发展,成为今天云南极具特色的地方宗教文化。

四、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影响

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中缅两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缅甸和中国云南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发挥着其在中缅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首先,最高的层次是巴利文三藏经典所包含的上座部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这是上座部佛教文化的最高指导思想。诚如前文所述,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初期,只有少数高僧能领悟教义,一般的普通信徒不能领悟教义的精髓,因此上座部佛教与云南当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当地的民族习俗相结合,丰富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民族特色。只有宗教世俗化融入当地信徒的生活,宗教才能得以长足发展。加之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使宗教成为统治管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这不但有利于宗教的长久发展以及佛教多样性,同时也促进了云南的长久稳定,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语言,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其次,文学和艺术,如文学作品和寺院佛塔等,这些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宗教思想和宗教感情的表现和反映,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上座部佛教思想和佛教徒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在文学作品方面,《召树屯》这一傣族重要的文学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译文汉文,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故事记述了勔板加王子召树屯打猎时在金湖边与孔雀国勔董板最小的公主婻婼娜相爱,并结为夫妇。婚后不久,外敌入侵,召树屯出征后,其父摩古拉诬婻婼娜为不祥之物,欲杀之以祭鬼。婻婼娜要求临终一舞﹐于是飞返孔雀国勔董板。召树屯凯旋而归不见爱妻,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孔雀国,经过重重考验,夫妻终得团圆。类似的故事情节我们也能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传说中发现。虽然版本不同,但故事情节都大体相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演绎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在佛塔建筑方面,云南佛塔的建筑风格吸收了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云南地区白族、布朗族等民族的佛寺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临沧地区临翔区(原临沧县)西塔就是一个民族临建筑风格大融合的体现。此塔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是云南南传佛教现存年代较早的寺塔之一。它属于砖石结构,基座和塔身都是八边形。现存八层(塔尖已残),高约巧米,基座上叠砌亚字形须弥座。其上塔身由一层比一层小的圆状重叠组成。基座和塔体均为八边形。塔身以约75度角往上收,远观如笋状,塔体第五层和第七层各有一佛完,未设置佛像。虽然其基本型制为缅式佛塔,但也深受汉族密檐式塔的影响,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从中不但能看到南传上座部佛教成为各个民族沟通交流的纽带,也是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最后,佛教徒的社会风俗和习惯,它们是宗教思想的实践和行为化,也是与一般佛教信徒关系最为密切的所在。如上文提到的男子僧侣化和僧侣还俗制,都是具体的体现。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一些节日习俗中也可体现。泼水节盛行于云南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泼水节在在缅文中称为“摩诃丁键”,原意为“过渡”、“转换”之意。与云南一样,举行的时间在公历4月(傣历6月),在一年之始,类似于汉族的春节。由于云南和缅甸都处在亚热带地区,每年公历4月是旱季将去,雨季来临的时候,也是播种的季节。但两地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存在不同之处,但共同的气候特点和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相似的心态。这种相似的心态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种地缘相依、文化心态相似共同构成了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文化圈的概念是由德国史学家、民族学家格雷布纳首先提出的。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由若干文化元素或物质组成的文化丛,丛内的各种文化特质均散布于该文化圈的地理空间之中。东南亚南传上座部文化圈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缘、宗教文化和经济等联系,可以使云南这一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依靠这种文化认同心理,增进与缅甸等国家的了解和交流,推动彼此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中国与周边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