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石马寺石窟“高调”亮相:悬蜗卧顶全球绝无仅有
2015年05月06日 07:03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任俊兵
石马寺石窟的规模如何?世界之最的悬蜗卧顶有着怎样的惊艳?近日,记者赶往昔阳石马寺,探访藏于深山的石窟奇迹。
含有自在观音的石刻群(图片来源:山西晚报)
力士像(图片来源:山西晚报)
石马寺石窟顶部的悬蜗卧顶(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昔阳石马寺石窟藏于深山待人识
2015年4月8日,大西高铁西安北站内,“晋中号”旅游专列首发仪式在这里举行。前一天,山西省晋中多地的旅游景点纷纷进行宣传。相比大西高铁晋中段沿线的各大景点,昔阳石马寺的宣传格外显眼。从位置来说,昔阳县并不在高铁沿线;就景点的影响而言,石马寺也并不为人所知。但在现场,昔阳县旅游局副局长赵乃录的一席话,很快引起旅客和众多媒体记者注意:“石马寺石窟造像的时间,介于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之间;寺内有全球绝无仅有的悬蜗卧顶特色建构……”
石马寺石窟的规模如何?世界之最的悬蜗卧顶有着怎样的惊艳?4月12日,记者赶往昔阳石马寺,探访藏于深山的石窟奇迹。
石窟推介“高调”亮相
4月7日下午,大西高铁西安北站候车大厅内,为配合次日“晋中号”旅游列车的首发,晋中的各大景点正在做宣传。
“有空到我们昔阳大寨、石马寺看看。”一位中年男子的宣传很快吸引了记者。记者注意到,此次参与宣传的各个景点几乎都在大西高铁晋中段沿线,但昔阳显然不在此列。虽然昔阳大寨名声在外,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石马寺。
记者采访得知,这名中年男子是昔阳县旅游局副局长赵乃录。这次,他主要是来宣传遍布红色记忆的4A级景区大寨和少为外人所知的石马寺石窟。赵乃录说:“大寨人们都知道了,石马寺也该高调亮相了。”
“石马寺有全球绝无仅有的悬蜗卧顶特色建构……”果然,在介绍中,不一会儿,一批批旅客便上前详细询问了解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的石马寺究竟是什么样。
2013年,石马寺刚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昔阳县城西南12公里的大山中,景区面积4.45平方公里,景区门票20元。
史料记载,石马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距今1481年。寺内的所有石刻造像,均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个崖面上。这些石刻造像的时间,是在云冈石窟之后、龙门石窟之前。寺内现存石窟3个,佛龛178个,磨崖造像1500多尊。石窟、石像雕刻之精美,内容之丰富,与“云冈”“龙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石马寺石窟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关于石马寺之名的传说
走近石马寺,门前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和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横跨潺潺的流水之上,将两山之间的景色融为一体。
走过拱桥,拾级而上,眼前便是石马寺。石马寺以石刻造像群而名,据历史资料记载,这些石刻始建于北魏时期,后续凿于北齐、隋、唐;此后的历代,也对石刻造像有修葺和补充。
在寺前,昔阳县旅游局局长张东锋结合史料向记者介绍,石马寺原名落鹰寺,北魏时,随着石刻完成而改名石佛寺。关于石马寺之名,还有一个传说:唐朝初年,李世民率领部队征战,途经石佛寺时陷入重围。凶险之际,李世民正叹“时运不济”时,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围攻的敌人瞬间大乱。此时,风沙中一批神马从天而降,搭起李世民就走。李世民回到长安后,感念神马救命之恩,便将石佛寺改名石马寺。传说归传说,石马寺门前倒是真有石马。2004年,当地维修寺庙时,考虑到原来门前的一对石马已不成形,遂用与摩崖造像同样的石料,在山门前重新雕刻了一对与原物一模一样的石马。
造像不同于“云冈”“龙门”
据寺内碑刻结合乐平(昔阳古称乐平)县志等史料记载,北魏永熙三年,一批工匠途经昔阳此处歇息时,注意到了这里有类似于大同云冈一带的巨型石崖,便停留于此,开始雕刻造像。
昔阳县旅游局副局长赵乃录表示,结合史料记载,这些工匠也可能参加了远在大同和洛阳两地石窟的建造。而石马寺石窟,晚于云冈石窟,早于龙门石窟,是两处石刻的中间过渡。
这一点,从造像特点也可见一斑。云冈石窟中,大多佛像正襟危坐,粗犷、威严、雄健;龙门石窟的造像则相对休闲自由,神态举止趋向于活泼、清秀、温和。石马寺石窟,则结合了两地的威严和活泼,比如石窟内典型的自在观音像和力士像等。
从造像的文化上看,“云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龙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后的一种综合体。而石马寺内石窟造像,单单从修饰上,既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也有汉族衣着等的痕迹。
走进石马寺寺庙内,细看北魏遗留的力士像,右臂搭在左肩上,左臂自然垂于前腹处,让人感觉其在肩负石窟的重负同时还不忘逍遥、自在地嬉戏。而观音殿内的自在观音,打破严肃、威严的印象,呈现人间观音的形象。观音像右臂搭于右膝上,左手托在身后佛榻上,左腿微屈放在一边,这些都让人感觉多了一些轻松和愉悦。
北魏大佛像前,人们可以发现,佛像的身体上多了一处处深深的钻孔;且佛像身体上,可明显看到包裹过泥浆的痕迹。赵乃录介绍,这些佛像雕刻于北魏,到唐以后,因各种原因,有所损毁。人们为了保护佛像,便在其体内穿了铁棍等,除了固定其身,还在外面加以修复。如今,历代修复的泥浆等也已掉落,便成了如今佛像身上处处钻孔的情景。
石马寺为两进院落,山门进去便是大殿,人们从大殿出来,绕过左边的墙壁,便又进入寺内的其他殿堂。整个寺庙和石窟群,环绕巨石而建。观音堂,则在大殿右侧的又一面石崖上。
悬蜗卧顶全球绝无仅有
威严、庄重的北魏大佛像,休闲、散漫的力士,休闲、洒脱的观音,走在寺内,还能看到整个磨崖上雕满的北魏、隋唐佛像,密密麻麻雕满佛像的千佛壁等等。遗憾的是,众多佛像因为风化和历史原因被损坏。
一处处石窟造像间,除了这些从北魏到隋唐的佛像,寺庙内最具有价值的便是悬蜗卧顶的建筑构造了。来到大殿后面的石窟廊屋间,迎崖的一面,是满壁的石刻造像,另一面则是留了门窗般孔洞的土壁。土壁上,一幅幅明代的壁画精美绝伦,有怀抱琵琶的乐者,有细观表演的佛教人物。土壁与磨崖间的顶部,便是举世无双的悬蜗卧顶。
根据记载,悬蜗卧顶修造于明代,是为保护石窟、石佛像等不被风雨剥蚀而建。古代的匠人,在四五米高的石崖和土壁间,一层层用整齐、均匀的砖石等砌起来,最顶部高,两面逐渐耷拉下来。站在石窟回廊内,人们抬头细看,层层整齐的砖石,仿佛披着色彩的蜗牛壳。顺着回廊向内看去,仿佛就是一只巨型的蜗牛横在眼前,参观者则如在蜗牛壳里行走。史料记载,建于明代的这段拱券式廊屋,不仅保护了石刻、石窟和壁画,也给世人留下了据记载全球绝无仅有的悬蜗卧顶特色建构。
纵观石马寺石窟,精彩和精密之处,还不止这些。绕过廊屋,来到石窟外,顺着一旁的台阶上到石窟顶部,巨型的石头上,纵横的一道道沟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赵乃录说,这是古人为保护石窟,避免遭雨水侵蚀,专门在石窟顶挖的水渠。
“盘谷嶙峋叠翠岑,苍苍古寺隐山阴。仙源路渺凭桥渡,石洞云深任客寻。高卧层楼空闲眼,暂尝清茗净尘心。就个识得禅栖意,那问沧桑变古今。”读着清乾隆年间进士张鹤云的《游石马寺》,回味着元、明历代文人以及傅山等对寺庙的评价,回头再看庄重严肃的佛像、休闲自在的观音、身着红黄蓝紫等不同色彩的侍者等,记者不禁感叹这个藏于深山待人识的石窟奇迹。
相关新闻: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