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井陉千佛崖石窟:传统村落中隐藏的珍宝


来源:中国网

被列为河北省首批文保单位的“千佛崖石窟”,其独特的寺庙建筑群落数量众多,犹如隐藏在太行群山里的璀璨明珠。

千佛崖石窟(图片来源:中国网 摄影:杜建文 贾彦鹏)

千佛崖石窟(图片来源:中国网 摄影:杜建文 贾彦鹏)

千佛崖石窟(图片来源:中国网 摄影:杜建文 贾彦鹏)

[原标题]千佛崖石窟:井陉传统村落中隐藏的珍宝

作为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民政部联合命名,我国第一批“千年古县”之一,井陉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寺庙建筑群落更是数量众多,洋洋大观。这其中,有一处被列为河北省首批文保单位的“千佛崖石窟”,更是犹如隐藏在太行群山里的璀璨明珠,于荟萃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宝库之中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千佛洞,洞套洞,洞中有洞;石琢佛,佛连佛,佛外有佛。”据《井陉县志料•金石》记载,位于井陉县南障城镇传统古村落七狮村村西,素有“圣境大观”之称的千佛崖石窟始建于“北齐河清四年”,兴于隋、唐,宋、明、清历代均有修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千佛崖石窟依山而建,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洞口朝东,明代石券门额嵌“千佛古洞”楷书石匾,洞中有洞的长袋状石洞,可分上、中、下三洞。其“中洞”深约50米,东部(入口处)、中部和西部分别宽3米、5.5米和6-8米,洞穴高度在10至15米之间,为石造像的主要雕刻区域。“中洞”中部北侧另有“下洞”状如扁蛇,高4-5米,长、宽分别约20米和10米,潜行而下;“中洞”洞尾则堆石为梯,拾阶而上,豁然开朗,一宽约5-8米,高、深分别约20米和25米的“上洞”别有洞天。

千佛崖石窟共雕有1000余尊佛像,沿石窟中洞洞壁分层排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神兼俱,栩栩如生。这些石造像面相长圆,直鼻小口,双目微启,俯视众生,身着袈裟,右肩覆偏衫,双领下垂,绝大部分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手结禅定、说法等印。其中既有两米多高的大佛,也有30余厘米高的小像,更有石像被施以蓝、绿等色,于历史的尘封中隐透出当年的艳丽光鲜。尤其难得的是,在距洞口21米处还雕刻有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典型神像三官像。——天、地、水三官像高约0.4米,总宽为1.2米,皆头戴冠冕,身着道袍,足登云履,圆领广袖,于石壁方座上的岁月深处作拱手行礼状。

“壮同云冈,秀并龙门。”井陉县七狮村千佛石窟造像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变幻奇特,虽已遭不同程度的损毁,但仍不啻为研究我国石窟历史造像艺术及佛教渊源发展的难得的实物标本。道教造像在该石窟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明代道教的流行情况,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当时佛道二教相互间的渗透和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岁月沧桑,千佛古洞外有明、清重修记事碑8通,也勒石佐证了千佛崖石窟造像的悠久历史。“……障城东南有千佛洞,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1088年)。有一贤德僧名子行者,讲经论道而有志于沙门之教;舍欲离尘乃寻夫寂湛之处。忽游到井陉县南界大化之乡南障城村。四顾多山,更无寂湛之所。惟此木壁之西山,山巅之地,卉木丛林;山景奇异,路径难行……。观其山明水秀,壁立万仞;翠岩深密,铁树环围。诚乃神萃之所也。于是诱引一乡善士同力创修,各舍资财,刻勒圣像,号名曰“弥勒千佛洞”也。”明代嘉靖叁拾伍年(1556年)碑记在揭示石像肇造起因的同时,又为千佛崖石窟蒙上了一层欲说还休的神秘色彩。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佛教旅游 千佛崖石窟 太行群山 珍宝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