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页面不存在
  • 1
  • 2
  • 3
  • 4

抱歉-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Sorry-We cannot find the page you requested!

  • 输入的网址不正确
  • 页面已被删除

帮忙改进问题

《查理周刊》玩火?别再挑衅宗教徒的情感了

网友评论 () 2015-01-09   035

2015年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遭袭,12人死亡,这是40年来法国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不仅在全法国引起巨大震动,而且震惊了世界。国际舆论及各国政要纷纷发表评论,对光天化日下的恐怖行径予以强烈谴责。

法国《查理周刊》反宗教色彩招来横祸

为什么法国《查理周刊》会遭受如此惨烈的恐袭,各国媒体在谴责恐怖主义者的同时,也逐步梳理出《查理周刊》的反宗教痕迹。该刊创刊于1969年,是一份带有很强左翼及反宗教色彩的刊物,发行量4.5万份。《查理周刊》尤其喜欢用漫画形式反映宗教与政治话题,对各种宗教与政治人物极尽揶揄讽刺。

我们回溯一下该刊近年来的宗教题材漫画:

(1)先知穆罕默德赤身裸体趴在地上,说:“我的屁股?你们爱我的屁股?”。

(2)穆罕穆德双手捂头,痛苦地说:“被一帮傻叉追捧太难受泛宗教了。”

(3)去年圣诞节期间的漫画是:“小耶稣的真实故事——圣母玛利亚生产瞬间”,玛利亚岔开光着的大腿,耶稣从中爬出。

(4)表现本笃十六世教皇退休的漫画是,老教皇搂着一位老太太感叹:“终于自由了!”

袭击案之后,很多评论家都强调的,人们反复引用遇害主编夏尔伯生前的话:“漫画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有人说,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要恐吓民众,阻止对极端势力的持续批评,使世界陷入恐惧状态,因此必须坚决支持《查理周刊》所代表的新闻自由原则。如果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法国及欧洲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右翼势力的增强,以及针对穆斯林的更多限制与控制。而五千万欧洲穆斯林中也必将因此产生新的恐怖分子,就像那位已经投降的袭击者,才18岁,还是少不更事的青少年。欧洲原本是基督教传统的社会,近代以后成为世俗化程度很强的社会,在新的世纪,如果不能处理好与目前宗教性较强的穆斯林的关系,很可能会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之中。

新闻自由的背后是否需要一定的伦理共识?

作为一名中国文化传统的宗教学者,我对《查理周刊》的感觉是,他们对新闻自由原则的理解或许已有偏颇,或有反思的必要。的确,新闻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不过,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民族的共处,新闻自由的背后,是否需要一定的伦理共识?宗教反映的是人的神圣追求,表达了人们对最深层次的精神体验的感受,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作为一家大众媒体,有什么理由去挑衅宗教信仰者的情感呢?伊斯兰教反对以图画的形式表达真主与先知,媒体就一定要漫画他们;基督教信仰童贞受孕,媒体就一定要予以讽刺;天主教神父不能结婚,媒体就给教皇配一个老太太。这样故意侵害宗教信仰者情感,目的何在?是不是一定要解构所有的神圣,让所有的信仰者都对自己的宗教无所谓,才是欧洲世俗主义者的最终理想呢?

需要《查理周刊》式的新闻自由主义者留意的是,彻底的、解构一切神圣的、丢掉一切文化传统的所谓的纯粹世俗主义,只是一部分人的理想,不是所有人的理想。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多元化,有人喜欢世俗,有人喜欢神圣;有人的神圣性淡薄,有人的神圣性非常浓厚;有人的宗教信仰是温和的,也有人的宗教信仰是很极端的。凡此种种,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面对此情此景,什么样的原则才是不同宗教传统的和谐相处之道呢?

穆罕默德千年前的教导:“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尊重!尊重所有的宗教、文化与传统!”这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媒体,乃至公民、政府、国家与社会,都应该敬畏的普遍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禁忌,只要他们没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就要予以尊重。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如果我们自己不喜欢宗教,就可以不惜代价对宗教信仰冷嘲热讽;如果我信仰某一宗教,就希望消灭不信教者和其他宗教;那这个世界何以存在?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不同族群在地理上相对隔绝,人员沟通不太频繁,某种宗教或文化占据绝对主流,在那种情况下,排他性较强的文化观或许还可以维系,但今天是一个人员高度流动的全球村时代,如同在国际机场,每一个身边都可能环绕着各种文化传统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反而专门以不尊重对待之,那么人类如何能和平共处?欧洲真的需要通过驱赶穆斯林才能赢得平和的生活吗?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是穆罕默德千余年前的教导,也是今天全球化的呼唤。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经久弥新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多种宗教和平共处,却从来没有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发生战争。中国固有的儒教与道教,一个重视礼教,一个强调自然无为,但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曾经相互切磋,成就了人类有史以来两大教主独一无二的会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倡导出家为僧,冲击了儒家的孝道,但他们最终通过辩论、讨论实现了和合;穆斯林传入中国,引起的不是战争,而是与中国文化相得益彰,孕育出伟大的回回民族;基督教传入中国,在科技、医疗、教育、慈善等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可与接收。在古代,中国有儒释道的三教合一;今天,中国实现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三大世界性宗教,以及众多文化传统的和平共处。

中国经验的核心是什么?这就是尊重!尊重所有的宗教与文化!现代中国人对此有精辟的概况,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宗教者与无宗教者之间,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之间,既会维护自身的价值,也会欣赏他人的美妙,而不是讽刺人家的习俗,这样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才是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共处之道!

恐怖主义不仅是非穆斯林的敌人,更是穆斯林的敌人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为恐怖主义开脱。恐怖主义以杀害人的生命为手段表达自身的诉求,违背了尊重生命这一人类生存的底线,是人类的公敌。但恐怖主义不等于伊斯兰教,恐怖主义者不等于穆斯林。反对恐怖主义,不能扩大为反对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如果有这种扩大化,就不仅不会消除恐怖主义,反而会为恐怖主义培植沃土。

从穆斯林的角度说,建构一种温和的伊斯兰教,并使其成为绝对主流,将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最近半个世纪,伊斯兰教在欧洲、非洲、美洲、亚洲都有迅速的发展,早已成为影响全球事务的关键因素。当世界敞开胸怀迎纳穆斯林的时候,穆斯林也要充分地呈现自身的宽容性与适应性。面对非穆斯林世界,我们需要建构更有效的管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兰经》与穆圣的真谛;如果有人单纯因为知识不足而误解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我们的工作就应该是传播正确的知识,而不要反应过度;如果有人传播以杀人为手段的极端思想,真正的穆斯林就要坚决与之斗争。恐怖主义不仅是非穆斯林的敌人,更是穆斯林的敌人,将直接危及穆斯林在全世界的形象乃至生存。

魏德东:宗教学教授 佛教文化评论家

404-页面不存在
  • 1
  • 2
  • 3
  • 4

抱歉-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Sorry-We cannot find the page you requested!

  • 输入的网址不正确
  • 页面已被删除

帮忙改进问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