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老告诉我们:在《阿含经》中,常以‘见、爱、无明’,泛指一切烦恼。若加以分析,烦恼可有三等:(1)起烦恼,是与心念同时现起者。(2)随眠烦恼,虽未现起烦恼心相,却是潜伏在心内,伺机而动者。(3)习气,二乘圣者未能断,相当于五住烦恼中的无明住地。
大乘经典将《阿含》的见、爱、无明,分别为五个层次,名为五住烦恼:(1)见一处住地,即是见惑,见道位中断除。(2)欲界的欲爱住地。(3)色界的色爱住地。(4)无色界的无色爱住地。此三者是三界的思惑烦恼,修道位中断,二乘圣者到此即得涅槃而出离三界。(5)无始无明住地,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最极微细,到成佛之前的最后一念无间道中始顿断。天台宗讲的见思、尘沙、无明,也相当于五住烦恼的另一种分类法。《大乘起信论讲记》对六种染心的解释,于断烦恼的阶层段落,有明确的介绍。
《大乘起信论讲记》的特色,当然不止这几项,以上只是就我所见的重要者,略举三项。
五、人间佛教与唯心论的方便行
从印顺长老的角度看中国的大乘佛教,除了重于至圆、至简、至顿的之外,也偏向于种种方便行,如起塔、造像、念佛、供养等,此如《法华经》的〈方便品〉所示。印老主张的人间佛教,也就是‘人菩萨行’的修学,乃是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基本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大乘起信论讲记》在修学佛法方面,并未落于梵化、天化、神鬼化,但也未必全部适合人菩萨行的要求。
印老于《大乘起信论讲记》二八六页,有这样的评语:‘唯心论的观法,可有二个步骤:(1)、依心以破除妄境,知境无实性而唯心妄现。(2)、依境无而成心无,如执没有妄境而有妄心,这还是不对的。’‘遣除了妄心和妄境,真心现前,即达到了色心不二,与法身如来藏相应。这即是从生灭而趣入真如的方便。’唯心系的真如法身如来藏,与唯名系的空性见之间,毕竟多少有点不一样。
《起信论》的方便行,是在介绍信成就发心之后。所谓信心成就发心菩萨,要‘经一万劫’的修行,即入信不退的正定聚,到达菩萨初发心住以上,能与如来藏相应,必定成佛。
至于在发心住以前的初学众,那就得用方便行了,有正常方便行及特胜方便行。正常方便行,是指施、戒、忍、进、止观的五门。其中对于止观门的修习,介绍得相当详细,观成即能止观双运,若止观不具,便不能入菩提正道。此虽云五门,其实即是六波罗蜜,五门之中,门门皆与智慧相应。
所谓特胜方便行,是因有一辈众生(人),初学法时,心性怯弱,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信心难得成就,故而‘意欲退者’。就用如来的胜方便行,那便是教令专意念佛,随愿得生他方净土,常得见佛,永离恶道,例如专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也就是说,一般怯弱的众生,没有于生死中历劫修行的意志,因为要经十千劫,修学正常方便行,才入信心成就的初发心住,不知有多少生死,要见佛闻法,实在毫无把握,所以别开念佛求生净土的胜方便行。印顺长老,对此下评语说:‘此与阿含的根本教相合:《阿含经》开示的法门,大多为自力强毅的人说。’(讲记四O三页)
《大乘起信论》,不是教人专念佛的名号,也说:‘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信成就)故。’这样是念佛的真如法身,又跟正常方便行中所修的真如三昧相同,能够‘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了。不过以印顺长老的看法,念佛固有:念佛相好,念佛功德,念佛实相(如真如三昧),称名念佛的四种,一般人对‘念佛功德、相好,也因心粗,观细而不容易成就。所以,目下的念佛法门,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名了。’(讲记四O四页及四O五页)
公元二OOO年一月二十二日
发表于台湾大学第二学生活动中心国际会议厅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圣严法师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