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2009年03月28日 23:21 】 【打印已有评论0

1、无明无体:吉藏大师引《大品般若经》说烦恼本无,才是断烦恼实义:“今言断者,只悟烦恼本不起是名断耳。是故欲示空义故。[6]”《圆觉经》以空中花及梦境比喻无明无体:“此无明者,非实有体。[7]”

2、无明即觉性:烦恼本身就是觉性、菩提性。所谓“物像无边,般若无际[8]”、“了烦恼性即菩提性[9]”、“无明与菩提同一[10]。”

3、无明即法身:无明不只是觉性,更是功德法身。所谓“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11]”、“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12]“、”达此无始无明为大圆镜智故,即与十方毗卢遮那如来同善根故。[13]“

前说十二缘起都是无明,后又说无明本质是空性、觉性、法身,此二立场同时成立,随众生根器而对无明本质做不同取舍,而构成各宗派的差异。此可以李通玄一段话总结:”十二缘生法虽一法,一切贤圣皆于中作观,各各获利不同。[14]“这是十二缘起禅观理论之关键处。

四、大乘禅观与十二缘起关系

前已解析十二缘起禅观理论,在此即将大乘禅观中三宗定位、台贤禅净密之三宗融摄、顿渐之别,具体落实在十二缘起禅观架构中说明。

一、大乘三宗之定位 

从十二缘起论大乘禅观,基本原则是,十二缘起前三支是做为大乘三宗本源,六入支是做为大乘禅观之门,名色支是做为由门通向三宗的明确色心途径。大乘如来藏、中观、唯识三宗,早在唐时已是各宗共许之旨,后来各宗禅观修持,包括台、贤、禅、净、密等,都建立在大乘三宗之理上,只是各宗师善巧有差异性。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惠空法师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