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三、无明在十二缘起中之定位
十二缘起中,以无明支为根本,既所有生命流转都从无明开始,生死之翻转亦在于无明之消融。所谓:“无明是十二因缘根本,若无无明,则诸业不集不成。[4]”可以说,各宗派法门禅观,就在其所对应消融之无明浅深看出差异,此即觉迷流转之禅观要义。故在此须对无明在十二缘起中之禅观意义加以定位说明。
(一)从十二缘起都是无明的角度
1、无明有浅深:《成实论》云:“一切烦恼皆名无明。[5]”各经论所论之无明有不同名义,如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子时无明、果时无明;不共无明、相应无明;五住地烦恼;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这些不同名义的无明烦恼,不仅说明无明有浅深、粗细不同,且其中微细差别无量,随众生根器不同而有不同偏重取舍。此每一不同无明层次的提出,就是禅观转烦恼成菩提的不同里程碑。
2、支支互摄:从流转立场,无明流转到行,行流转到识,识流转到名色,名色流转到六入,故十二支都具无明性,以无明统摄一切,前前支转为后后支性,后后支承前前支性。故究竟而言,十二缘起支支互摄。譬如行后十一支,都有行的特质,识后后支都有识。同样的,从六入往前溯,六入里有名色,六入里有识,六入里有行,六入里有无明。名色里有识,名色里有行,名色里有无明。所以理论上,十二缘起中随取一法都可做为禅观所缘境,都有其独特进入禅观的方便。且就同一所缘境上,随行者所取不同而形成不同禅观,此即禅观法门差别无量所由。
(二)从无明即智觉角度
除从痴暗角度诠表无明烦恼在生命流转中之差异外,经论对无明之诠释,亦有从无无明或无明即明角度,说明无明与智觉关系,或说无明无体,或说无明即觉性,或说无明即法身。智觉本质为分别智与后得智,无明无体、无明即觉性,是从无相之无分别智论;无明即法身,是从有相之后得智论:
作者:
惠空法师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