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荐福寺是武则天在唐高宗皇帝去世后百天,即公元684年三月,为其祈福而建。以儿子李显的英王府为寺院,故名“献福寺”。690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登上皇位以后,改长安献福寺为荐福寺,并亲自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至此,寺名沿用至今。
大荐福寺塔(小雁塔)
景龙年间(707-709),唐中宗李显在大荐福寺历时三年修建了荐福寺塔,后人俗称“小雁塔”。这座塔至今已经矗立了1300多年,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及佛法的起落沉浮。大荐福寺占据了长安城的开化、安仁两坊,由寺院及佛塔组成。寺院在开化坊,门朝南开;佛塔位于安仁坊,门朝北开。中间以大街相隔,两门相对。寺院初成之时,武则天曾度僧两百人充实寺院,荐福寺东院还有一放生池。
大荐福寺坐落于长安城内,寺院广阔,环境优美,庭院优雅,经常有文人墨客前去游览,并有很多诗人作诗留念。唐代诗人李端曾作诗曰:“暮雨风吹尽,东池一夜凉。伏流回弱荇,明月入垂杨。石竹闲开碧,蔷薇暗吐黄。倚琴看鹤舞,摇扇引桐香。旧笋方辞箨,新莲未满房。林幽花晚发,地远草先长。……”
作为义净大师的译场,大荐福寺是长安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三大译场之一。唐朝的三大译场有玄奘的大慈恩寺、义净的大荐福寺以及不空的大兴善寺。义净大师主持的大荐福寺译场,规模更在其他二者之上。大荐福寺译场直接由亲王监护,左右丞相监译,二十多位朝廷重臣润文。参与翻译的人员,许多都是当时国内外著名的高僧,如法藏、慧诏等。义净大师在695-713年的近18年的译经时间里,共有七年的时间(从706-713年)是在大荐福寺里译经,最后也是在此圆寂。义净大师在大荐福寺期间,唐中宗经常会前来看望,协助义净大师抄写经卷。朝中显贵也会来此礼佛,游览赏景,陶冶情操。大荐福寺由武则天创建,中宗李显光耀中兴,一直由义净大师住锡,乃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佛教重地。宋代时,荐福寺与荐福寺塔院合为一体。
大荐福寺塔(俗称“小雁塔”),是由唐中宗敕建,历经三年由宫人们捐资而成。塔高15层(现存13层),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等组成。小雁塔历经一千多年,虽经历了地震、破损、战乱等,但依然屹立犹存,是现代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古塔。它的传奇也好像是在践行着义净大师的不折不挠的开拓精神。
神奇的大荐福寺塔“三裂三开”:从唐至宋至元,直到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长安发生大地震,小雁塔从顶至座裂开一尺许,但没有倒掉。时隔34年之后又在一次大地震中,裂缝竟然又合拢了,神奇之极;而又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小雁塔又因地震而“塔裂为二”;到了四十二年(1563)又发生地震,塔又复合无痕;康熙辛未年塔又裂,至辛丑年又复合。1300多年以来,大荐福寺塔经历了大小70多次地震而不倒塌,而还竟能自复合。老百姓传说,小雁塔能充当丰灾年的预兆。
“雁塔晨钟”,是义净大师留给人们的瑰宝遗产。当年义净大师晨起精进,译经不辍。他要求寺院每日清晨应“撞钟”为警,来唤醒僧人们早日精进。寺院里由此便有“晨钟暮鼓”之规,一直传至到现代。“雁塔晨钟”已然成为了当地的“关中八景”之一。清晨悠扬的钟声从古刹深院中隐隐飘出,绵绵钟声空灵悠长,令人心宁怡然。
“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中国、日本、朝鲜、南海各国、印度各国,是一条集经济、商贸、文化、宗教交流的海上通道。义净大师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他所记录的海上通道的见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经济往来,文化先行,作为古代亚洲宗教文化的主要潮流——佛教文化,在唐朝义净大师的时代已经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往来于海上通道的求法僧们,有从印度南海至中国,也有从中国南海至印度,来来往往的求法传法潮流,增进了海上丝绸之路上国家间的互相了解,促进文明互信,更加积极地推动了海上经济带的形成。义净大师西行求法,也见证了当时海上经贸、宗教文化、政治的繁荣景象。
大荐福寺塔,位于丝绸之路开创的决策中心——西安,它是我国首批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小雁塔内保留下来的唐代建筑群,以及一些陶瓷文物等,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们有力地证明了过去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如近代考古挖掘出的唐代瓷器就是珍贵的证明材料。大荐福寺译场里至少有来自七个国家的高僧大德参译,更说明了当时文化交流的繁荣。从形制上看,小雁塔楼阁式塔的风格,其佛塔的建筑艺术风格来源于印度,但却无疑融入了我国建筑的楼阁特色。从宗教信仰上看,佛舍利等信物的存在,则赋予了它祈福消灾的宗教功能。大荐福寺佛殿内的墙壁及长廊上,曾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张璪、毕宏所做的佛教题材的画。这些都是中印文化融合的有力见证。
义净大师的译场,不仅仅有来自西域各个国家的高僧大德参与,而且还有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僧人。荐福寺在以后的朝代中,沿袭了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的形式。相继有古印度、新罗、日本等国的僧人大德,纷纷来此交流学习,打破了佛教的宗派限制。在这里驻锡过的高僧很多,足以体现出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的发达程度。
义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以及他著作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真实记录了当时海上丝绸路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特产、风俗,包括医药、卫生、地理、历史种种,全面反映了当时的亚洲情况。特别是他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录的56位到印度取经僧人,有70%的求法僧死于疾病,再加上其它致死的情况,死亡率高达90%以上。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各国医疗条件的落后,足见发展医学在当时也是比较迫切的任务。有鉴于此,义净大师积极推动中、印、南海医学的共融发展,切实地为当地的医学发展服务。《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录了南海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交流,体现了佛教可以带动各国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各国在政治上的互信、文化上的共融、经济上的合作。义净大师的西行求法,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了良好的国家关系,也使得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更加牢固,这为全人类的和平共存、文化共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 济南义净寺
本文摘自《大唐三藏义净集要》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