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宁国后,我们探访的第一处黄檗故迹,就是位于凤形山西津渡口附近的奉圣寺遗址。如今这里已被开发成“凤形山住宅小区”,除了静静流淌的白云潭水,茂密的竹林,已看不到任何禅林的踪迹。
2023年5月1日下午,覃先生和高生元老师带我来到凤形山。高老师指着潭水说,因为这条水,凤形山也叫白云山。随着外部气温升高,水面会形成一团细雾,白色雾气越来越浓,升腾起来连成一片,像缥缈的玉带一般,将凤形山笼罩其间,所以又得名白云山,潭亦随之称作白云潭。
唐代诗人许浑曾游览此地,作有《题白云山》一诗:“一片白云千丈峰,殿堂楼阁架虚空。山僧不语卷帘坐,遥看世间如梦中。”
高老师说,嘉靖版的《宁国县志》,对于白云山有这样的记载:“白云山,在治北五里,下有潭,清碧可爱。”这本志书的卷之二《宫室志》,有“奉圣禅院”一条,还记载了黄檗禅师来宁国的时间和寺院沿革:“奉圣禅院,在县西三里,旧名白云山。唐大中间,相国裴休尝请黄檗禅师于此,乾宁中赐额为‘永清’。宋治平中改‘奉圣’,熙宁中改为‘禅院’。宣和中为盗所焚,僧道初重建佛殿、轮藏。邑人请道初住持,绍兴中建,后废。宣德中复建佛殿三间,僧舍三间。”
其实,我在来宁国的高铁上,就阅读了五年前高老师写的文章,题目是《凤形山原来跟一个皇帝有关》。据高老师介绍,白云山上有座白云寺,古已有之。裴休任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时,曾重修扩建白云寺,取名“永清寺”,后又复名为“白云寺”。到明初,朱元璋改其名为“奉圣山”。唐大中年间(848-860),黄檗希运禅师来此弘法,四方僧俗香客逾万人来白云山听其讲经说法,名噪一时。
据说,因为听黄檗禅师说法人众,从西津渡下船后的上山道路,台阶的条石有的被踩断,石阶两旁亦踩出数尺宽的两条人行道。此后,白云山佛事昌盛不衰,文人骚客,题咏颇多。唐大中年间,睦州刺史许浑赴任途中经过宁国,游白云山时题诗《白云潭院,院在宁国》。
清僧云屋《奉圣寺重兴禅堂记》曰:“奉圣肇基于唐黄檗运祖,初名永清。迨治平始改赐今额。大观间,本初禅师唱道于此,妙喜杲公曾与参请之列,载诸年谱可考也,其为禅寺明矣。”出生于宁国的大慧宗杲禅师,年少时曾拜白云山奉圣寺本初禅师为师,在奉圣寺习法。
高老师说,奉圣寺自唐以来,历宋、元,至明宣德、崇祯,屡经兴废。康熙五十年(1711)宁国知县陈养元重新修建奉圣禅院,延请名僧云屋和尚住持,奉圣寺佛事又兴盛起来。石涛、了然等名僧相继在此住锡弘法。晚清的宁国县志,收录有云屋和尚《重修奉圣禅院记》碑文一篇。
从奉圣寺和西津渡遗址回住处后,高老师发来《石涛国画“西津渡”》一文。高老师说,石涛有一幅画,名《西津渡》,此画作于扬州,但画的是宁国的西津渡。画上有这样的题诗:“西津桥下水茫茫,游子思归问野航。两岸人家峰影乱,一村楼阁树生香。”宣城人施念曾、张汝霖编写的《宛雅》收有此诗,名为《买船归》。
内容来源:2025年5月29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