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瓢雨把我盘旋于天空,立夏的午风把我吹来了西贡。
2025年5月5日上午,我们从广州飞往胡志明市(西贡)。5月6日至8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赴越南胡志明市出席第20届联合国卫塞节庆祝活动。
我也随中国佛教协会的代表团去越南参加纪念佛陀的卫塞节。这次到越南,我想进一步了解越南佛教徒们的精神面貌和现实中的佛教现状。出发之前,我在书架里找到了几本涉及越南佛教历史文化的相关书籍,也找了一些资料学习。
越南国寺
以前在新加坡的毗卢寺慧雄长老那里,我曾经见过年轻的越南僧侣。后来在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学院,见到过几位在这里留学的越南法师。一位越南法师来过黄石东方山的法藏寺,他古琴弹得很好。越南法师在国际上学习语言和佛法的人员不少,这些年在国内一些佛事活动和论坛交流会上,偶尔也会遇到越南法师,比如说前年在西双版纳召开的澜湄流域的佛教论坛,去年在宁波的世界佛教论坛,最近在安徽太湖纪念赵朴老的研讨会上也遇到过,只是没有正式的进一步交往和深入研讨,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是往往因缘就是这样。
而今,卫塞节的因缘,让我们乘坐南航的飞机,稳稳地降落在了胡志明市。
发自内心地呼唤,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5月6日早晨6:00,我们就从驻地出发,前往越南佛教学院(胡志明市平正县)参加今天的卫塞节开幕典礼。这是越南第四次主办这一重要活动,也是首次在胡志明市举办。开幕式的建筑场馆面积很大,感觉一次性都可以容纳数千人。各国来宾安坐于大会场之中,有序而又欢庆。今年庆祝活动的主题为“面向人类团结与宽容:佛教智慧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小提琴与钢琴伴奏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场音乐与科技碰撞的艺术盛会,传统的佛教造像、建筑、佛乐、经咒,与武术、舞蹈和音响效果等融入其中。阆苑仙葩,鲜花锦簇。舞台霓虹,流光溢彩。金色的菩提树,似真似梦。鼓声、笛声、吉他声、提琴声,还有那美好的歌声,紧紧围绕着在场的每一位幸福的佛子。
大会开始了,在座的人士一齐站立。在一位长老轻柔的、慈悲的、发自内心的领头吟诵下,在场的数千人齐刷刷的,齐声轻快、轻松、幸福地念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声一声,都是发自内心的呼唤。是不是千年之前的佛陀,与如今千年之后的佛陀,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都是最美好、最温暖、最亲切的呢?
全球佛教大家庭,今天聚首胡志明市的佛学院里。这是多么了不起!此刻又是多么美好,多么温暖,多么的不可思议!我认为,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一种种信仰强大又慈悲的力量。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大家幸福地相聚在这么一个佛教徒们共享的节日圣诞,数以万计的人纷纷地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今年的卫塞节。
5月6日中午,演觉法师与越南佛教教会咨询委员会法主智广长老交流座谈
在佛诞节这个神圣的日子,演觉法师带着我们拜会了越南佛教教会咨询委员会法主智广长老。今年93岁的法主智广长老,在越南国寺的接待厅会见各国佛教界的代表人士,我也有幸参加。法主既可敬又可亲的形象,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他在交流当中提到,他学过中国的八大宗派,曾留学日本研究天台宗,去过灵隐寺,参观过普陀山。他说,四大名山代表了佛教的精神。我们也把湖北的恩施玉露(茶),作为礼品代表中佛协送给了尊敬的长老。
在独立宫的舞台之上演出的剧目,走出来的佛陀,应该是当晚上的重头戏。这位青年演员,无论衣饰还是仪表都恰如其分,举手投足动止安详,自始至终,一言未发,却尽显优雅。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因缘,让我觉得一切都是真实地发生,没有丝毫表演的成分,令人叹莫能穷,啧啧称奇。
初来乍到,发现越南佛学院的学僧逾千人。这种人才的潜质不可估量,大大地震撼了我。虽然我仅仅只是匆匆而来,不过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国际佛教舞台上,越国的佛教界这一支新生的力量,注定不容小觑。
漫步在西贡河边,感受越南的人间烟火
看着路边的建筑,总是有一种似乎到了东南亚的感觉,一种异国情调的文化氛围弥漫。
车窗外摩托车的轰鸣声,沿街所望见的风物,一下子仿佛又把我带入了一个略带民国气息的世界,当年怀揣梦想的旧城。我看见了教堂,还有不相识的招牌。路两边的招牌看不到中文,亦有与国内相近的场景,却无法言说名称。我努力睁眼远望,应该有寺庙丛林,但我亦无法辨别。
如果说出门看到最多的是什么,那就是骑着摩托车的人在你的跟前疾驶而过,已经成为马路上的一道风景线。前几年在国内也见到过这样大的阵仗,比如在江苏的常州,还有广东的一些城市,我记得曾经就是这样。
市政厅街头
来到西贡,大家介绍这座城市好比中国的上海,但是它的市容环境看上去就像如今的台湾。城市的样貌,也让我想起国内的潮汕地区。沿途的高楼大厦不像我们湖北武汉那样多,又不像同属热带南海区域如海南三亚的模样。对我而言,这里更像是具有怀旧纪念意义的一座城市。有些老旧的街道,红砖的墙面,一种老街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一种像是回到了过去年代的意味,在心头别有感觉。
我看见了西贡河,我想要去河边寻访一下它的故事。
5月5日晚参加完活动从独立宫返回驻地,已经是晚上8:00左右。在南方这样又潮又闷的日子里,应该最好还是去散散步。
约好廓尘法师、普正法师一道走在西贡河的岸边。人流,车流,水流,都在流动。夜色下的河水,确是悄然静水流深。而马路边的车声,尤其是如长蛇阵般的摩托车的轰鸣声,早已掩盖了我们的说话声,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在河边的经行散步。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在这条河边,我们几个僧人,见证了这座城和这座城市的人,地气十足的人间烟火。
这么多年以来,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哪怕再忙,也要找机会走走,走入人们真正生活的样貌。似乎只有有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才算是真正地来到这个城市,在这个地方走过了一遭。
越南街头
行走在大街上,丝毫不用担心有陌生的人莫名其妙地会给你拍照。小区内偶见到外卖小哥。大街上竟然还有人一边摆着小摊儿,一边若无其事地看着小报。走路赶车玩手机的人也少。简陋的街道边小吃好多,水果摊,鲜红的辣椒酱瓶没有什么高级感,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路口竟然还有新鲜的法国面包出售。这里似乎生活方便,就像我们县城邻居街坊一般。可惜我的语言不通,没有办法消费一下。一路走一路看着这些市井小民的生活样貌,自个却是差点忘却了回驻地的路。
习惯早起的我,有一天清晨来到楼下的广场,想去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拐到巷子里,看到了一家兰州拉面。看到了中文,好新奇。在这几条街之中,这是唯一我看到的一家中文的字号,是香港人开的。而且门口牌子的内容写得很有意思,上面写着“如遇困难,可以免费来吃面”。还有“免费续面”的牌子。在这些小小的纸牌上,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美好。可见我们当今还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还有好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这是我们应该倡导去做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善良。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用说了,儒家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么一个小小的门店,就有这样的发心,无不透露出我们文化的张力和美。
此行我们还有一次以船为交通工具的经历。现在是夏天,又是雨季,我们欢欢喜喜地坐在小船里,摇荡在湄公河上。他们的船像我们以前的渔船。河两边青翠的椰子树充满了热带风情。我们从绿意葱茏的椰子树林里涉水而过,大家都觉得既新鲜又开心。湄公河流域流经到了越南,就显得十分开阔,滋养着这一方的人民,开船的伙计,饭后就躺在船上的吊床上休息。记得一次下车的时候,我看见停歇在路对面的大巴车,车下方放大型行李箱的车厢内,两个司机也是睡在里头的吊床上休息,放行李的架子打开了,挂着晾着的衣服。
参观华人安心处,体味文明互鉴的遗存
第一次来到越南,在胡志明市停留的时间还是太短暂。但到越南之后,还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代表越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寺庙。临走之前,我们来到了福海寺。
看到山门,还没进去,眼前望见的是一座比较像我们中国20世纪80至90年代的那种很简陋的寺庙的样子。当时我心里头还咯噔一下。这有什么好看的呢?但是既然来了,还是去看看吧。
庙里面有太子像浴佛场景,也看到三三两两的人进来浴佛。寺庙也不大,再往前走,看到了玉皇殿。我想,这不是道教吗?深入其中,我们发现这里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雕塑,例如十殿阎王这些在20世纪70至80年代仍可见的民间信仰的雕塑,还有些写着大白话的牌匾。佛像旁悬挂的对联,其文字内容也多涉及地狱阴间,旨在劝导人们向善。
这里盛行烧香,弥漫的烟雾使得房屋都变得黑乎乎的,显得颇为陈旧。尽管如此,殿堂却保持着干净,进入前必须脱鞋放在门口。一些信众甚至直接跪在地上,尽管地面硬邦邦的,他们依旧虔诚地进行着祈愿和祷告。
同行的年轻法师说,相较于现代中国,这些地方似乎显得不够规范,有些落伍,似乎没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它们属于过去,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我想,由于他这个年龄段的人未曾经历过20世纪70至80年代,未能目睹当年佛教的景象,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看到这些寺庙,就会勾起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当时许多寺庙确实就是这般模样,这让我们感慨万千。
后来,通如进去询问了里面的法师,得知他们都是来自广东的。我注意到墙上的照片显示的是第三代法师,那么这位法师应该是第四代。我看到一些古老的匾额,它们都是光绪年间的。根据历史资料,这个地方是由广东移民刘明在1892年(另一种说法是1909年)建造的,最初为华人商贾祈求生意兴隆的民间信仰场所“玉皇殿”。
这是他们的精神图腾。他们来的时候,家乡广东这边的信仰就是这样啊,他把这些记忆的东西又留到了越南。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心心念念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在福海寺,我看到了一块老的“出入光辉”四个字的石碑。在异国他乡,在越南的佛教道场,看到散落在寺庙的石碑上的这四个汉字,我想,这不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出入平安,要光宗耀祖最好的一个佐证嘛。老祖宗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这样来做人,出入平安,还要做个好人,不能丢人。因为这是在越南的国土上,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的和尚,所以看到中国的汉字,一下子就把我吸引过去了。
后来通过百度搜索发现,这座看似陈旧甚至有些破败的小庙,竟然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参观记录,1994年被列为越南国家级建筑与艺术遗产。这让我们意识到,有时候,旧的和老的事物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那些保存下来的建筑、雕像、匾额和文字,实际上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具有纪念意义。有时我们一味贪求把旧的换成新的,换得不好其实很容易引起一些诟病。从外观来看,这里或许并无特别之处;对不了解这一段老侨民历史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寺庙也没有什么值得看。然而,当我们回望近代侨民南迁的历史,这里实际上是一面反映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当年侨民那段辛酸的往事。
这些看似简朴的屋顶和巷道,以及狭窄空间内的生活条件,用现代视角审视,可能存在安全和消防隐患。然而,它们也承载着前几代人的信仰——对道教、佛教以及传统文化的朴素理解,以及他们心中的图腾。这些信仰是几代人血液中流淌的印记。2000年,我访问马来西亚时,记得那里同样供奉着十殿阎王、王灵官、八仙过海等形象。
后来我们去的另外一个庙,这座“二府庙”也有王灵官。
二府庙位于华人街的市场里。庙前有广场,有停车的地方。一进去,高大的山门牌楼,黄顶琉璃瓦,蛮气派,庙里香火缭绕。
从山门进去,看到了类似寺庙的大雄宝殿的正殿。正殿建筑的突出之处是船弧形屋顶,呈龙船型的三川脊屋脊,用陶瓷装饰成龙型、鲤鱼型的浮雕,是一座很具特色的建筑,还有精巧的木制雕刻艺术。正殿上面的匾就是四个字——“吾土地也”,专门供的土地神。这是中国人对故土感情的一种最好的诠释。土地神坐在主殿中央,两边供的都是神,有关公、二郎神、孙悟空、八仙过海等,这在国内现在不太常见了。
这座位于胡志明市第五郡的二府庙,由福建泉州和漳州两府移民华人于17世纪末期兴建,作为供奉众神和同乡们见面、交流的地方。二府庙俗称“本头公庙”。为什么呢?因为这里供奉的主神土地爷,就是本头公,即福德正神——在华人的信仰里是保护土地与人民的神明。二府庙不仅体现出越华文化的交流,而且还记取了福建华人群体在此定居与融入的烙印。1998年,二府庙被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化新闻部公认为“越南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迹”。
庙里挂满了“申解酉应”“圣寿无疆”“泽及同群”等这样的一些匾,有的我们看不懂,时间很紧,也来不及静下来看。但在异国他乡看到,令人觉得很亲切,它不是现代的,更多的是历史的。它让我们见证着那一段历史过往,让我们了解原来过去其实是这样,这里见证了福建侨民在海外的生存。这些老建筑、老物件,就是在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了那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那一段历史,那个时代……越南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合在了一起,越南人和中国人融合在了一起。
时间很短,很遗憾,最后经过的一座寺庙普光寺,我们进去稍微瞄了一眼就出来了,感觉还没找到那种带有历史沉淀和越南文化味道的东西。所以我还无法理解传统的越南佛教是什么样子。这次很遗憾,可能也是留个念想,等待下一次的探访。
福海寺的“出入光辉”,后据了解,唐李白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有“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的诗句,原来,这个词仍然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可以找到,仍然代表着自古以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来,我回想着在越南参访的这几座寺庙,习作古风一首:
《参访越南胡志明市福海寺暨二府庙》
车停探街巷,迟疑有庙神。
寻常弄堂内,旧壁陋殿营。
轻步入里长,前佛后神堂。
寄予多无限,域外托心乡。
恍惚若身置,粤僧下南洋。
南洋万里云,筚路孤苦行。
不嫌厅堂仄,异地游子吟。
祭祀神宛在,佑望吾子民。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