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和实践是佛教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9年03月28日 22:42 】 【打印已有评论0

我在此并非要大家都来学习天台止观,我是认为我们现代学佛人是否可以学习智者大师的精神与研修方法,能采众家之长,而形成一个适应现代新时代的修习止观(定慧)之体系。唤醒大家重新来审视止观修习的重要性。因为以佛教来讲,向理想进行的修行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有关修行的方法,如果能加以归纳,对佛法的弘扬以及对大众修习佛法的热忱会有所帮助的。如果我们学佛者,能够以理论教理来指导实修(止观的修行),再以实践来检验理论,那我们也就具备了以出世心(定慧心)来入世实践人间大乘佛教了。

以菩萨行来弘扬人间佛教(以出世心入世)

菩萨一词,本是对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佛法实践者的称谓。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笼统的称谓,而失去了其真实意义。而大乘佛教的特色就是菩萨道。行菩萨道的实践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与品格,以及具有明辨事理的智慧,这才能称为菩萨行。而菩萨行是以四摄六度万行为实践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精神的。我们讲止观或定慧的修习是自利的,但作为一位大乘佛法的实践者不仅要自利,更要以利他为目的,这也是当前学佛者的责任。

而当今的佛教,大家都在提倡人间佛教(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印顺导师进而称之为“人间佛教”)(印顺,50)虚大师一句很有名的偈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因此现代很多人称自己是要入世的菩萨,不要出世。相反,也有人批评那些称自己要入世的菩萨为愚痴者,因为认为这些入世菩萨尚未具有足够的智慧去入世,即使入世,也不能随缘不变。印顺导师就提醒过:“有些人可能会不愿探究(人间佛教),道听涂说而引起反感;而少数赞同(人间佛教)者,也可能忘却自己,而陷于外向的庸俗化。世间是缘起的,有相对性,副作用,不能免于抗拒或俗化的情形,但到底是越少越好!”(印顺,50)这也就引起是人间佛教化,还是佛教人间化的争执。因此,印顺导师在其文章中即提到“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三心是大乘信愿──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印顺,57)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导师自创的,其实这是导师结合了整个大乘佛教的精髓,将大家忽略的东西,重新加以诠释。这三心其实在《入中论》一书中,亦有提到:“菩萨必须具有三因:第一、大悲心,即能有愿心救度苦难之众生;第二、不二慧,即是离有无等二边之慧;第三、菩提心,即觉悟之心。”如《宝鬘论》云:“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Mipham,145)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宏正法师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