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弥梨车”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
2009年03月29日 08:57 】 【打印已有评论0

但现实的问题当然没有这样简单。娑诃世界,芸芸众生,境遇不同,因缘各异。历史的原因,往往使一些人产生错误的认识。“中国”与“边地”,在印度最初只是地理观念上的词语,但在一定的背景下,却表达出一种差异性的文化优越感。类似的情形,在中国也曾经有过。在佛教从印度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也曾经引起种种争议,但佛教最后总能以和平的方式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得到信众的认同。

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种种差异。这种差异,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是所谓的民族性。民族性与天下所有的事物一样,既有正面的内容,也有负面的内容。很多时候民族性需要改造和进步。历史上印度以“中国”为优越,以“边地”为低劣,表现出的是一种心态的偏见。心态的后面是民族性。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可以纠正这样的偏见,消除这样的妄执,调适这样的心态。但人们在类似问题认识中表现出的偏见或者说妄执,往往不仅止于此,也不仅仅只是在印度,各种偏见或者说妄执直至今天,也并未完全消除。当今世界,民族之间,不同的族群之间,常常出现各种问题,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甚至是冲突和战争。认识到众生平等、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也有利于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在释迦牟尼之后的两千多年,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不仅有普世的价值,更有现实的意义。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这就是办法之一。

六、佛教众生平等的理想与世界大同

人类的文明,以一般的标准来判断,大约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在世界的范围内,完整形态的宗教出现,也已经有两千多年。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但在它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传出印度,成为亚洲,而今也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宗教。从古代到近代,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是为数不多的完全不依靠暴力,不倚仗权势而获得民众信仰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来,从印度到亚洲各国,佛教既坚持了自己最基本的信仰和理念,同时又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磨合乃至融合,有了更多更新的发展。今天的佛教,可以说即是世界的宗教,又是民族的宗教。佛教两千年和平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讲种族歧视,不讲等级差别,不以文化高低作为取向,如果我们做一个回顾,应该说其中众生平等的观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千四五百年。两千多年之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世界,人民与人民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的联系从来没有过现在这样的紧密。各种文化、各种意识形态、各种理念、各种宗教,互相交流,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不同观念的冲撞,但更多的应该是和平相处,是了解和理解,是互相学习和融合。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佛教在其中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现代的眼光看,佛教的许多理念,体现的是人类文化的一些重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之后仍然历久弥新。,在我看来,众生平等就是这些最具价值的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古到今,世界大同都是人类的一大理想,虽然坦白地说,至今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如果将来的人类真正能够做到众生平等,世界上各个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上逐步融合,到那个时候,也许就真离大同世界不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正藏》,4-729b。

[2]《大正藏》,9-38b。

[3]《大正藏》,9-523b。

[4]《大正藏》,51-859a-b。

[5]《大正藏》,2-625c。

[6]《大正藏》,2-747a。

[7]《大正藏》,2-786a。

[8]《大正藏》,4-717b。

[9]《大正藏》,7-663b。

[10]《大正藏》,23-192b。

[11]《大正藏》,4-734b。

[12]《大正藏》,28-482c。

[13]《大正藏》,28-306c。

[14]《大正藏》,27-410a。

[15]“真丹”和“至那”就是中国,“真丹人”和“至那人”就是中国人。“夜摩那”和“叶筏那”是希腊人。“睹货罗”和“博喝罗”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释迦人”和“砾迦”指中亚的塞迦人。“达刺陀”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佉沙”在今天中国新疆境内。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邦维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