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弥梨车”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
2009年03月29日 08:57 】 【打印已有评论0

再如《法华经》卷五: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謟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2]

再如《华严经》卷十九:

菩萨摩诃萨修菩萨行时,成就如是无量无边清净功德,说不可尽,况成无上菩提,得最正觉。所谓一切佛刹清净平等,一切众生清净平等,一切身清净平等,一切根清净平等,一切业报清净平等,一切眷属清净平等,满足诸行清净平等,方便入一切法清净平等,满足一切如来诸愿回向清净平等,示现一切诸佛境界自在清净平等。[3]

佛经中类似的段落很多,例子不需要多举。在印度的历史上,佛教大概是最早提出众生平等观念的宗教。印度很早就存在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初,就反对种姓制度。佛教反对种姓制度的观念基础,就是众生平等。大乘佛教出现以后,更加强调这一理念。两千多年来,众生平等理论的意义愈益彰显,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接受众生平等观念的,已经不仅仅是佛教或者佛教徒。

三、“中国”与“弥梨车”:传统印度的理解和偏见

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还有其他的问题,印度的问题也不仅仅在于种姓制度。佛教诞生于印度,从最初的意义上讲,佛教在印度文化的背景下出现,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印度很早就有了高度发展的文明。印度人有自己的文化区域包括中心区域,相对于中心区域以外的地区,印度人往往有自己的文化优越感。出现这样的情形并不奇怪。古代世界其他较早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文明也常常有同样的例子。

在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中,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称为五印度,其中的中印度也往往称为Madhyade§a,中国古代翻译为“中国”,但这个“中国”是印度的“中国”,不是中国人的中国。印度的“中国”,古代曾经是印度文化的中心区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印度文化。东晋时代的法显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最早到达这一地区的中国人,《法显传》里讲法显到达“摩头罗国”(今译马吐腊)以后的行程:

国名摩头罗。又经蒱那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可有三千僧,佛法转盛。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供养众僧时,则脱天冠。共诸宗亲群臣手自行食。行食已,铺毡于地。对上座前,坐于众僧前,不敢坐床。佛在世时诸王供养法式相传至今。从是以南,名为中国。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4]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邦维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