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
2009年03月29日 08:49 】 【打印已有评论0

西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1162-1227)[10]的蒙古军队,在欧亚各地发动掠夺战争,几乎引起了整个欧洲的恐慌,他们的铁蹄还踏上了印度的腹地。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1227年消灭了西夏;七年后,消灭了金国。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建立元朝;又过八年,1279年蒙古消灭南宋王朝。

风云际会,掌握政权的民族变换不定,然而,佛教成了这些外来民族共同的信仰。即将入主中原的蒙古人,致信西藏萨迦派的领袖萨班(1182-1251),希望蒙藏结盟。萨班,全然不顾年迈,毅然离开西藏,翻山越岭,走了两年多时间,抵达凉州,现在的甘肃武威。1247年,蒙古大汗王子阔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这里与萨班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蒙藏结盟。

会晤后,萨班致信西藏各派领袖,讲明西藏归顺中央的政治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这封信,就是著名的《萨班致蕃人书》,是藏族人民自愿加入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见证[11]。1260年,忽必烈(1215-1294)称蒙古大汗,立即册封萨班的侄子、萨迦派五祖八思巴(1239-1280)为“国师”,赐玉印。不久,他又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统领全国的佛教事务。蒙古族,随后逐渐全民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同时也逐渐传入中国内地。

此时的“汉人”,其地位虽然不及蒙古族,却已包容了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除了华夏族,汉族包括东晋南北朝的鲜卑族,以及两宋时期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乃至于完全外来的波斯人、犹太人、粟特人等,也已融入了汉族的范畴[12]。所以,什么是“汉族”?这其实是一个文化大熔炉,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符号,而不是单纯的种族概念或血缘谱系[13]。

换言之,在中国社会,汉族的民族认同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惟其如此,近代所提的“中华民族”[14],作为一个复合的民族概念,才能如此深入人心。之所以有这样的民族观念,佛教是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

三、佛教与民族认同

在亚洲的版图上,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是两大文明板块。佛教最初所代表的,是已很成熟的印度文明,传到中原汉地,遇到的是同样发达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中国佛教的特色,即在于找到了能与儒家社会相适应的表现方式,既能突破原先印度文明的民族性,又能包容传播地区的民族性。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四龙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