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8:30 】 【打印已有评论0

我参加重走玄奘路活动的最初动机就是走近历史,寻找真实的玄奘。他是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印度、西亚,被奉为英雄,比如吉尔吉斯斯坦,他们把玄奘的肖像印在地图上,因为游牧民族没有记史的习惯,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帮他们记载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在19世纪的印度,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佛陀是黑人还是白人,是从英译的《大唐西域记》里,他们才知道原来印度是佛陀的故乡,重新认识和发现了自己的历史,也正是在这本书的指点下,他们找到了大量珍贵的佛教遗产。对于中国也是如此,玄奘取回来的不仅仅是经书,他引入了另一种文化,我们现在保留下来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佛教名山古刹、文学、雕塑等各种佛教文化的遗存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对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却知之甚少。

重走玄奘路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玄奘。玄奘的出现和唐朝的开放是分不开的。今天的中国也讲开放,但是要引入什么样的东西,塑造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提高我们民族的创造力,这些需要思考。

玄奘的行动更加告诉我们如何以开放的目光面对全球化。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o森特别指出,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它不光是贸易的,同时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今天重走玄奘路,并非是一种复古怀旧情结的宣泄,而是现代人对玄奘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其意义是多重的。按照活动组织者的定位,主要是通过重走来讴歌“玄奘不畏险阻、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以为,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所有这些精神都不是物欲的诉求,重走玄奘之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价值追求。玄奘追求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和信念远远超出了物质利益层面,而这可能与当今太过“物质化”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当然,不能说今天我们没有精神追求,但这其中掺杂了太多的物欲成分,与此相应,当今流行的一些时尚文化,其内涵都太过功利化。而那些有关理想信念的精神文化追求,则有远离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危险。

人需要在精神文化的指引下前行,一个国家更要有民族精神,物欲享乐式的精神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玄奘西天取经所代表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反映,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玄奘取经的故事念念不忘、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今天重走玄奘之路,既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弘扬,更是对回归理想信念追求的一种呼唤,体验玄奘、解读玄奘为今天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精神之灯。

交通是与外界联络的通道和视窗,“环境能熏造性质,我民族受此种交通之酷遇,自然养成几分保守的单调的气息,固无庸讳言,然一民族对于外来文化而无容纳之可能性,则其族非久遂成为僵石化。”梁任公这番话论及中外交通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很是精辟。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六小龄童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