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8:30 】 【打印已有评论0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时西行万里取经的玄奘大师,九死一生的取经路途为小说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想像空间。

早在儿时,父亲就常常和我说起玄奘大师的故事。我们家族四代人前赴后继地在继承、弘扬、发展西游文化和猴戏艺术,祖传四代历经一百年的猴戏艺术也是中国猴文化的缩影,如果没有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就没有《西游记》这部伟大的世界名著,也就不会产生名扬世界的伟大文学家吴承恩。我经常说:感谢时代、感谢生活、感谢吴承恩、感谢《西游记》、感谢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传奇的伟业。

玄奘大师是我国佛教史上无出其右的高僧,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从出生、出家、受具足戒及到各地游方参学,其行迹包括家乡河南缑氏(今偃师县)、洛阳、长安、成都、荆州、扬州、吴会、赵州、相州等地。第二个阶段为:冒险西行求法,历经约十七年(首度出关年代未定论),往返5万里,途径110国,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第三个阶段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后至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为止。这段期间除有多次陪从太宗到各地巡幸,及在高宗时回家乡探访一次外,大部分时间均用在译经事业上,在其最后十九年的岁月中,共译出75部、1335卷的经典,译作量多质精,无出其右者。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生于隋代(602-664年,一说为600-664年)。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河村(今河南偃师县境内)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份子。玄奘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她说道:“你是我儿子,要到哪里去呢?”法师说:“为了求法,要西行。”玄奘八岁时,聪颖早慧,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父亲亲口传授《孝经》,讲到“曾子避席”时,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立在一边。父亲问怎么啦,玄奘说:“曾子这样尊敬老师,我也要向他学习!”可惜在玄奘十岁那年,父亲就与世长辞。当时玄奘的二哥早已出家,法名长捷,玄奘就跟随长捷法师住在庙里,做少年行者。在十三岁时,隋炀帝下诏在洛阳剃度二十七人,成绩优秀的候选人员多至数百,玄奘年幼,根本没在计画内,而负责选拔僧才的官员郑善果发现玄奘气度不凡、慈心广大,问答之中,说出“意欲远诏如来,近光遗法”的远大理想,受到了认可,称赞他是“释门佛器”,破格剃度,赐法名“玄奘”。

玄奘出家后,勤奋用功,废寝忘食,诵读经典,过目不忘。不久之后,他就能够开坛诵经,抑扬流畅,竟非常像他的师父。后又随兄长长捷法师到四川拜访众多著名法师,于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在四川居住研读经文近五年,精通了各家各派的学说。二十七岁时已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声名远扬。玄奘大师虽然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仍感到翻译成汉文的经典数量不足,很多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唐高祖九年(626年),在长安玄奘遇见了印度高僧,了解到了那烂陀寺讲学的盛况,对于精通瑜伽学说的大德戒贤长老非常敬佩与向往。于是就向刚刚建国不久的唐王朝上表,申请出国深造,但是唐王朝考虑局势没有完全安定,朝廷并没批准。这年正逢瘟疫氾滥,玄奘大师就随着逃荒的灾民离开长安,可以说是“签证屡屡被禁,一场瘟疫使他偷渡出境”,开始了既无通关文书,又无同行僧侣的艰苦、漫长的取经之路。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六小龄童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