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
2009年03月29日 08:30 】 【打印已有评论0

再西行约千里,一座直插云宵的大雪山挡在面前,大家吃在冰上,睡在冰上,经历了七天七夜才走出雪山,冻死者十有三四。不久,见到一汪高山湖泊,虽然四周都是渺无人迹的冰山,这湖水却是清洌见底,对冰山而言,大家就称它为热海。

再向西行五百多里,玄奘大师一行受到素叶城突厥叶护可汗的热情接待,虽然信仰不同,却仍供奉了西域所产的素食瓜果。可汗对大师说:“印度烈日骄阳,潮湿闷热,俗民的皮肤黝黑。您这样庄严标致的人才,到了那里可能吃不消。”大师说:“我是追寻圣迹,慕求佛法。”可汗对大师无比钦佩,供奉了法服和丝绸,亲自率领群臣送出十余里。

大师继续前行,一路上每逢佛塔,必要参拜洒扫,或请资深的老和尚讲解教授。进入印度境内,虽然高耸的雪山被抛在北面,眼前苍郁的树林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大师时常遭遇恶兽和野象。一次,又逢群贼,见大师面貌端好,欲杀他去祭天神,大师临危,面无惧色,一心念弥勒菩萨,求速往生,群贼见状惊惧,正当举刀之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连河上的舟船都被掀翻,大家得知是东土取经的和尚,一起跪倒,皈依了大师。如此这样经磨历劫,又走了一年,终于来到了释迦牟尼成道的菩提树下。大师百感交集,如同游子回家,和随行的沙弥一一参拜,五体投地,悲泪盈目。当时远近僧俗听说东土大唐来了取经的和尚,数千人都来一睹圣僧风采,看到玄奘师徒悲涕跪拜,没有不呜咽落泪的,这一盛大的活动共维持了八到九天。

玄奘大师在印度期间,常参观佛教圣迹,拜访高僧求学,在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拜印度著名高僧戒贤法师为师,五年潜心于佛学研究,收获颇丰。离开那烂陀寺后,他沿恒河东下,几乎遍游全印度,巡礼求法。五年后再回到那烂陀寺,受戒贤法师之邀举办讲座,宣讲《摄大乘论》。临回国之际,中印度的羯若鞠暗国的戒日王召开“无遮大会”,即全印度的佛教大会,全印度十八个国王、三千多名高僧、二千多位婆罗门参加了大会。玄奘大师在大会上主讲了《大乘论》和他的著作《破恶见论》。十八天内,无人能攻破他的论点,遂被誉为佛学权威,享受到最隆重的礼遇,坐在装饰华丽的大象上游行市区,万人瞻仰。

贞观十七年,他带着六百五十七部佛教经卷离开印度回国,经中亚、葱岭、天山南路一线。唐太宗派出官员在敦煌迎候。贞观十九年,玄奘大师回到长安,长安城里万人空巷,欢迎这位名扬中外的高僧。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唐王有盛大的仪式送别玄奘大师,天才的作家吴承恩将历史上的唐王迎候玄奘改编成小说中的送别唐僧西去。

玄奘大师回国后,在长安弘福寺和玉华宫组织译场,着手翻译佛经。他精通汉梵语文,佛学造诣高深,所译经文,语意妥切、文辞流畅。在中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中,他的译作最多、最精。唐太宗亲自为玄奘大师的译经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三藏”者,乃佛教的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后人又称玄奘为唐三藏或三藏法师。玄奘大师接受唐太宗旨意,由他口述、弟子执笔,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共计十二卷十万余字,追述了他西去天竺取经的经历。

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玄奘大师在长安玉华寺圆寂。朝廷用金棺银椁存放他的骨灰,有一百多万人护送他的骨灰安葬于兴教寺内。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六小龄童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