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神秘宝藏之谜:杭州雷峰塔地宫宝藏

2013年12月02日 10:02
来源:凤凰视频

雷峰塔的生命轨迹

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97年),是吴越国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造。吴越国是五代十国当中的一个小国家,统治疆域主要是以中国浙江省为主的东南沿海一带。吴越国开国君主钱缪早年落魄时受到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昭明禅寺法济湮的帮助,所以他对佛教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建立吴越国后,他在国内大兴佛教,这种习佛的风气从钱缪一直传到了最后一个国王钱俶。  钱俶修造佛塔时,召集了朝中大臣共同商议,最后选择了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夕照山。夕照山南麓曾是吴越国建杭州城池的西关,所以,雷峰塔也被叫做“西关砖塔”。关于建塔的原因,根据吴越国王钱俶在雷峰塔《严华经》刻石后面亲笔所提的跋可得知,当年钱俶为王妃顺利生产皇子,故又名“皇妃塔”或“王妃塔”。

在建造雷峰塔时,钱俶原先计划打造一个“千尺十三层”的古塔,迫于财力方面的压力,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少建了六层。不过,建成后的雷峰塔金碧辉煌,尽显婀娜多姿的风貌。其塔身和塔心全部由砖石砌成,塔基平面为一个等边八角形。塔身的外围还设有木质结构的檐廊,属于典型的八面七层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沿着塔身内和外围之间还有螺旋状登塔楼梯,沿着楼梯可以到达塔顶。从塔内凭窗远眺,西湖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令人惋惜的是,建好后的佛塔却在接下来的年岁里屡遭战争的创伤。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浙江一带爆发农民起义,由方腊率领的起义军从杭州西南的青溪(今浙皖交界的淳安县)起兵,一路斩荆披棘,迅速攻占“三吴都会”杭州城。北宋政权赶紧调集十万大军前来围剿,在战火纷飞的双方对抗中,雷峰塔惨遭重创。而到了南宋初年,金兵以钱塘江为前线,与南下的宋兵在此展开了拉锯战。本已残破不堪的雷峰塔再次遭到战火袭击。

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基于对雷峰塔的保护,为了让饱受战争蹂躏的古塔得以重现昔日光彩,官府决定对全塔展开重修工程。此次重修,塔身由原来的七层减至五层,但依然耸立西湖南岸。黄昏时分,雷峰塔与落日相印生辉,被命名为“雷峰夕照”。重修后的雷峰塔深得喜好游山玩水的南宋统治者的青睐,一时之间,更是成为宫廷画师争相描绘的主要题材。 

明代倭寇患乱,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一路杀戮到杭州城外,雷峰塔再次遭到战火的袭击。当时的倭酋看见雷峰塔,便怀疑塔内藏有明军的伏兵,于是下令放火烧塔。此次纵火,致使雷峰塔外围的木构檐廊被烧毁,最后仅存砖砌的塔身(心)。没多久,塔顶也遭毁,杂草丛生,雀鸟安巢。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评论为:“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年岁已600多年的古塔虽显得老态龙钟,却依然坚强挺立。从明末到清代前期,雷峰塔更是以其展现的残缺美成为西湖十景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名胜古迹之一。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当时市井乡间竟流传着雷峰塔塔砖能“辟邪”、“宜男”、“利蚕”等,对现实与未来充满彷徨与无助的人们纷纷想方设法地前来盗取雷峰塔的塔砖,并视为珍宝。本就残破的雷峰塔经众人挖取后,更是难堪重负,于1924年9月25日,轰然倒塌。而在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重见天日,但“雷峰夕照”的美景却不复存在。雷峰塔一倒,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期盼能再次重建这座古塔。

在所有人的期盼声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2月,对雷峰塔的遗址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考古挖掘。此次挖掘除了重修雷峰塔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掘地宫。隋唐以后,中国建造的佛塔一般都会建造地宫,用来供奉佛祖舍利、法器以及安放善男信女的施舍品。佛塔地宫是整个佛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次挖掘共出土500多块,差不多3万字的石刻佛经,此外还有大量金、银、铜、铁等材质的精美文物。照此看来,雷峰塔地宫内应该珍藏有当时吴越国的国宝。但是由于雷峰塔的倒塌时间久远,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考古工作耗时较长。直到2000年年底才在雷峰塔遗址中发现一块大约750千克重的巨石。经过此次考古工作者的仔细研究确认,雷峰塔地宫的入口处应该就在这块巨石下面。

地宫的深入挖掘

2001年3月10日,考古工作人员对雷峰塔地宫发掘现场四周进行了严密封锁,除工作人员外其他人不得擅自闯入。地宫位于雷锋塔遗址的塔心室正中,呈八角形、中心距离达40米的雷峰塔塔基和塔身第一层残部从一万多立方米的淤土中被清理了出来,并加盖了防雨大棚以作保护。

地宫所在的塔心室正中还发掘了一个大坑,坑底有一块已很残破的面积约为0.9米×0.9米的盖板,距离雷峰塔首层平面2.6米。盖板上面还压着一块巨石,此巨石重约750千克。雷峰塔地宫的千年秘密就被它们层层压着,而移开这块巨石成为考古挖掘进展中的当务之急。

3月11日上午9时,地宫开启工作正式展开。考古队员拿来铁链和辘轳用以提拉巨石。此辘轳可以承受3吨重的分量,看似简单的考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所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集中所有精力应对即将有可能出土的珍贵文物,如青铜器、纸类、丝绸类等。

当那块压在地宫洞口的沉重的巨石被挖掘人员小心翼翼地移开之后,一层浮土显露出来,在这些浮土中间还埋有几十枚刻有“开元通宝”字样的钱币,此为唐开元年间的钱币,经专家推断,这应该是在吴越国时流通的钱币,在建造佛塔之时洒落钱币属于皇室宗教仪式。从夯土与大石板之间黏结的紧实度来看,此次应属首次打开地宫之门,在这以前并未被盗过。

巨石移开之后,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压在巨石下面的大理石盖板。盖板四周有一层砖,盖板原本镶嵌在这层砖里,考古队员细心地将每块砖卸下,并在上面贴上标签、编号,以作为复原地宫时的依据。

清理盖板的工作顺利完成之后,开启地宫之门又近了一步。整座地宫呈长、宽、高均为一米的立方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地宫中央的铁制的舍利函。舍利函长宽均为32厘米,高50厘米,上面布满锈迹。在铁函与墙壁之间卡着一尊铜佛像,四周散落大量古钱币,地宫内淤泥堆积严重,这可能与地宫曾经遭水淹有关,这给考古工作带来难度。

15时,雷峰塔地宫出土8件文物,包括:两面铜镜、一个佛像底座、四个铜制的方形镶嵌物等。这些文物造型精致美观。 

15~16时,考古队员拆除了地宫的一面砖墙,以确保在提取铁函的过程中万无一失。至此,考古队员决定实行封闭性的挖掘以确保发掘现场的安全。一座精美的青铜佛像也随之出土,高约60~70厘米,一共有两个底座,座上有一条龙,龙上还有一莲花宝座,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22时后,更多的文物在接下来的考古挖掘中相继出土,合计约34件。其中的腰带扣和腰带片经专家推断,应该是属于吴越国时期一条带有装饰物的皮质腰带上的零件。腰带扣厚10厘米左右,腰带片则为空心,可用物穿过套在衣物上作为一种装饰。另外还有四件玉器,包括一只手镯。

整个铁函体积庞大,占了地宫2/3的面积,又因为其底部被淤泥掩埋,因此取铁函的工作显得困难重重。考古人员先是小心翼翼地扒开铁函周围的土层,一面用丝织品和纸制品包裹着的铜镜引入眼帘。但外面的包裹物已经残败不堪,这与地洞内进水不无关系。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纸质品上看出上面的印刷图案和一个古人手臂上面的装饰物。对出土文物保护最重要的是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所以文物特别是有机质文物应首先用湿毛巾包裹起来放置到专用的容器内,再送往实验室内进行保存。据推测,铁函中应有铜函,铜函内还会有金棺银椁,里面藏有用小玻璃瓶装着的舍利子。其实,光铁函本身已是相当珍贵的文物了,100多千克的铁函被考古人员小心取出,接下来则是对铁函表面进行除锈工作。至于铁函的开启工作需要在对铁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之后展开,强行打开极有可能会破坏铁函和铁函内藏有的珍宝。

待考古人员小心取出铁函后,发现在铁函下面竟然垫着约4厘米高的铜币,还有大量的丝织品。这样一来,整个地宫内光铜币就将近上千枚。

次日凌晨3时多,雷峰塔地宫考古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此次出土的文物悉数送往浙江省博物馆库房内保存。只是铁函尚未打开,所以关于地宫的神秘面纱还未全部解开。

最终未解开之谜

3月15日,这个神秘的铁函最终在雷峰塔地宫考古队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和见证下被打开。开启工作较为顺利,在对口边进行除锈等工序处理之后,铁函底板上的盖子被垂直上提平移到了旁边,里面出现一座四角银色鎏金塔,十分美丽。

鎏金塔为鎏金银质,塔身高35厘米,底座为边长12.6厘米的方形,塔的四面还刻有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浅浮雕。塔身四角有四根山花蕉叶,塔身正中矗立饰有五重相轮。此塔完整度在我国实属罕见,体现了吴越国的最高工艺水平。从其四周的镂空部分可以看到塔内藏有佛螺髻发的金质容器。据相关文献分析,金棺内应该就是吴越王钱俶供奉的佛螺髻发。 

除了鎏金塔外,铁函内还有铜镜、鎏金银盒等6件文物。

如此狭小的地宫空间内竟挖掘出如此多的珍贵文物:铜镜、铜质如意云纹饰品、青铜莲花座佛像、罗、玉器、玛瑙、琉璃、铁函等近60件珍贵文物,还有近千枚的“开元通宝”古钱币。

雷峰塔考古挖掘工作虽然结束,但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尊重,鎏金塔的金棺并未打开。而其中是否藏有佛螺髻发舍利也未取得进一步的证实。不过,新的雷峰塔矗立在了西湖岸边,而那座历经世事沧桑的珍贵鎏金塔也得以展列其中,对着来往游客细说往事。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雷峰塔 吴越国 杭州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