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一、中国佛教与大乘菩萨信仰
公元前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经历汉魏西晋时期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教理的研究与会通,至隋唐时期成立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民族化历程的基本结束,从此进入中国民族佛教的持续传播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宗教习俗的熏陶、影响,不仅形成了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义理论、组织形式、修行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而且在佛、菩萨信仰方面也形成了为中国普通信众喜见乐闻的传说、造像和礼拜仪轨。
二、弥勒菩萨和汉译弥勒经典
弥勒菩萨信仰与其他菩萨信仰一样源自印度,在大小乘佛典中有详略不同的记述。
弥勒,是姓,是Maitreya的译音,意译慈氏,名阿夷多,按佛经记载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的未来佛。在记载释迦佛创教、传法的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汉译《阿含经》有四部,皆由众多小经组成,原以口头世代传承,约在公元前一世纪被写成文字,是被列为小乘的佛教的基本经典。《长阿含经》记载有过去七佛,最后一佛是释迦牟尼佛,属于“贤劫”(贤劫前是庄严劫,此后是星宿劫)中第四佛。据此,弥勒为贤劫继承释迦佛之后的第五佛。《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经〉、《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经〉等经中皆记载释迦牟尼佛预言(授记)弥勒未来将降临人世成佛的内容。
弥勒信仰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所译《道行般若经》、两晋陆续译出的《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等,都载有弥勒信仰的内容。此外,西晋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前秦竺法佛念译《菩萨处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下等,也都有关于弥勒菩萨宣说佛法或上生兜率天、出世成佛的内容。
三、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民族化进程的深入,佛、菩萨及罗汉的信仰和造像也随顺时代有所发展,出现了民族化的倾向。唐代在四川乐山依傍山势所凿造的弥勒大佛、唐末五代在浙江奉化布袋弥勒信仰的形成,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一)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凿造于唐代,是当今世界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坐落在四川省乐山市城乐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的交汇处的凌云山栖鸾峰之上。据《百度百科》网报道,大佛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确实雄伟壮观,令人赞叹。
乐山弥勒大佛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造型奇特,既不取交脚式、立式,也不取结跏趺坐式,而是依山势凿造成坐姿式,壮实宽阔的双肩,挺拔的胸脯,,两手自然抚膝,双脚下垂,给人以端庄、安详、慈悲、神威的感觉。凿造者期待弥勒大佛能镇伏江河凶险的水流,保佑过往舟楫平安和当地民众安居乐业。
(二)奉化布袋和尚——弥勒佛化身
自唐末五代以后,中国佛教信众特别崇奉奉化布袋契此和尚,把他供奉为弥勒佛的化身,寺院供奉他的塑像,民间传诵他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元昙噩《布袋和尚传》和明广如《布袋和尚后序》等文献记载,奉化契此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期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当然,中国各地也盛行其他弥勒菩萨、弥勒佛的传说和形象信仰。
四、弥勒信仰内涵中的道德劝善的意义
佛教的发展是在适应、随顺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信仰需求愿望中不断发展的,各地弥勒菩萨或弥勒佛的传说、造像是中国广大信众既根据大乘佛教思想又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塑造出来的,反映了中国民族的性格、理念和意向。笔者认为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时代给予新的诠释,将有助于佛教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调“即心是佛”,重视心灵自我净化,说佛和菩萨就在现实人间。这正是“人间佛教”所强调的佛法在人间、修行不离日用的现实主义的思想。
(二)倡导慈悲济世,救苦救难,利乐众生,并且引导世人克制贪欲,对人宽容,以“宽却肚皮”、“放开笑口”来消解世间众多的是非、憎爱、嫉忌,实践菩萨之道。这种态度在今天对倡导献身社会公益事业,维持家庭和睦和邻里社区协调,乃至营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宽厚、容忍、乐观、坦诚、大度的风格,即使在今天也是处理人际关系难题、摆脱某些困境的一种选择。[详见拙著《弥勒信仰的传入及其在民间的流行》,载1985年《中原文物》特刊;《弥勒信仰的民族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笔者佛学文集《中国佛教史论》。另有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本人执笔的第五章《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行》的第二节,可以参考。]
近年学术界对佛、菩萨及罗汉信仰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笔者认为,对比考察佛经中关于佛、菩萨及罗汉信仰的记载与在中国传播中发生演变的佛、菩萨及罗汉信仰情况的差别,乃至南北传佛教、各国佛教的差异,归结出它们各自的特色并探寻说明其原因,对于深化理解中外佛教的历史和佛教适应社会环境的演变,丰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的内容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永寿法师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