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仿生 王益鸣:瓦屋佛光发微

2013年11月05日 09:5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王仿生 王益鸣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王仿生、王益鸣共同发表了题为《瓦屋佛光发微》的主题演讲,论文全文如下:

在中国古代,大凡模山范水之地,文人墨客都要给其取上一个高雅的名字,如什么“燕京八京”、“西湖十景”、“嘉定八景”、“峨眉十景”等。景观如“芦沟晓月”、“平湖秋月”、“三潭映月”、“金顶佛光”等等,举不胜举。本人对瓦屋风物情有独钟,又鉴于古今中外学人对名闻遐迩的瓦屋佛光迄今无人论之,故作一钩沉,乞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博雅君子。

清代嘉庆《洪雅县志•祥异》上就对瓦屋山上出现的奇异现象有详细的记载:“瓦屋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绝顶开平,可十余里。中有泉眼七十二,四时清冽。常现辟支普贤光明,又有圣灯、桥光、菩萨石,土人往往见之。号辟支道场。邛雅以南,山峰崒嵂,石角俱作作有芒。唯瓦屋方平厚重,如紫玉案,峨峨天上。范成大云:从光明崖望,见瓦屋山若案,诚为善状。”然山故高,远近数百里皆可望见,又不独峨眉山矣“。由此可见,佛光非峨眉山一山独有。

上文中之“辟支普贤光明”之在佛教中被人称之为示相,即“以光示相”之意,其又名光相,即佛光,世俗又名之曰宝光,就是菩萨通过五彩缤纷的云雾来显现佛的形象。

其实不光瓦屋山地区出现过这种奇特的自然景物,在中国的有些地方也同样出现过类似瓦屋山地区的这种自然现象,如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安徽九华山、四川瓦屋山、四川彭州九峰山和国外一些地方,而在中国以峨眉山出现的佛光尤有盛名,但下面主要探讨瓦屋佛光,以其来使我们对佛光之一光学现象的了解。

瓦屋山除雄秀甲天下之外,尚有日出、佛光、桥光、圣灯四大自然奇观,千多年来名驰古今中外。奇中之奇的是佛光。佛光,佛教界认为是“白毫相”放射出来的光芒。白毫相是佛的三十二妙相之一。佛经中说:世尊在世眉宇间常现白色毫光,右旋左转,如日正中,放之则光明普照。可见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来的救世之光。佛在世和示寂之后,均以此光照彻昏暗,开悟众生,同登彼岸。

至近代,佛光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了中外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中国在加拿大的学者魏福平教授认为:在《峨眉丛谈》中认为瓦屋山佛光是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边缘或空隙间产生的展衍现象,即衍射作用。当云层反射。这种反射再穿过云雾表面时,在微小的水滴边缘产生衍射现象。有一部分光束会偏离原来的放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与水滴的直径成反比,而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于是,不同的波长的单色光就逐渐扩散开来,在人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彩色光环。为什么会形成环形的光反应呢?因为只有位于某个“光锥”面的单色光,才能为人们所见。这种“光锥”的视夹角,据粗略的计算,大约仅有9O左右。不象“虹”的视夹角大达84O左右。同时光线在衍射时,光波愈短其偏离角就愈小,所以佛光色彩的层次分布,一般呈红在外,紫色在内。由于衍射和温反射的复杂作用,佛光的色相往往不象“虹”那样清晰分明。而是愈接受中心部位,色彩的能见度就逐渐减弱。到了光环中心就像一面发亮的乳色玻璃镜。为什么会“身影自见”呢?主要原因是:虽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点很多,但人们各自所见的光环,只是各自眼睛为顶点的那个光锥面的水滴或冰晶点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各自照着一面镜子,自然照见的也就是各自的影子。

而“瓦屋宝光”在中国和世界类似自然奇观中的地位是毫不逊于峨眉等处。瓦屋佛光早擅名扬。在世界所有类似佛光这种现象之中,瓦屋山的佛光是仅次于峨嵋山佛光之后被人发现和记载于文献的。这可以从下文得知。

公元1371年,南京钟山出现佛光。据明宋濂撰写的《蒋山会佛记》载:“明洪武四年冬,诏征高僧于蒋山太平兴国禅寺建广荐法会。次年正月,上法驾临幸,上殿礼佛还宫,见佛光五道,从东北贯月灼天,良久乃巳。”

公元1407年,吴县(今苏州市)灵岩山出现佛光。据《名山藏》记:“明永乐年冬,灵岩山寺至暮出现五色圆光。”

公元1797年,今德国汉茨山的布罗肯峰出现佛光,见张国铸编著的《四川峨眉山》的记载。汉茨山(Hara Mauntain)的布罗肯峰(Brocken),为一巨大的花岗石圆丘,海拔1142米,峰顶四野开阔,每当太阳西斜,山影投射下方云霭之上,常现一彩色光环,环中有黑影恍动,当地农民以为山鬼现形,称它为“布罗肯幽灵(Broken Pseclen)。”经旅行家汉约三十余次登山观察,始知光环中的黑影为本身自投,命名为“布罗肯宝光环”。在十九世纪前,每年四月三十日,村民在此举行传统的庆幸仪式。大文学家歌德(Goehe,Johann Wolfgaug Von)在其代表作《浮士德》一书中,还精心描写过之种盛况。

公元1930年,乌克兰米西亚半岛(Crimean Penynsula),在位于黑海和亚速海之间的南部平行山脉,海拔1545米的高峰罗曼一科什山(Poman-Kosh,Mauntain)出现佛光。

公元1934年12月,南京北极阁出现佛光。据卢鎏撰写的《南京北极阁之“峨眉宝光”》云:“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晨,……佛光突现,光景首部初现一彩色光环,环分内外二层:内环之外为红环绕之,七彩缤纷;外环轮廓暗淡。约9时许雾散光隐。”

此外,在国内尚有山东的泰山,安徽的黄山、潜山,江西的庐山,云南,以及海拔3600多米、全年无霜雾的拉萨河谷平原的拉萨市等。在国外尚有美国的亚利桑那(Arixona)大峡谷,瑞士的北鲁根山等处都先后出现过类似佛光的奇特景观,但均晚于佛光一千多年才出现或被发现。所以“瓦屋宝光”在历史上的领先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再者,“瓦屋宝光”色彩之美,幻变之奇,出现频率之高,至今奇胜永葆,在世界类似自然景观中,确是无与伦比。

瓦屋宝光,七彩缤纷,清晰可见,幻变之奇,出人意外。环径大的,每次能见时间长达二至三小时的为“大现”,反之为“小现”;环径仅只一米左右的为“辟支光”,又称“辟支相”(梵文Praly-ekabudha的音译。意译为缘觉,为佛教“三乘”之一。):能摄入身影的为“摄身光”;含宏山川,笼罩群峰的为“光桥”;不赖云雾衬托而现的为“清观”;白色无暇者为“水光”等等。在瓦屋山景区范围内,除常见于绝顶之外,尚有金刚石、罗汉阁、鸳鸯寺和弥勒洞等处,也曾多次出现。就绝顶一处每年可见数,

“瓦屋宝光”这种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早在公元63年发现以来,已由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进而成为人们主观意识的人文景观。但自汉唐以来八百年间的观察记录,均限于佛教经典中的文字传引,许多地方史志和皇家档案等文献资料,大多以祥瑞征兆入编,缺乏祥实的记载和科学的研究。

清何绍基在《早上睹光台•临金刚石》中对于瓦屋佛光有更为详尽的描写:“何佛是辟支?何相是光相?步上睹光台,神光几时放?红日到人面,乃知寺东向。蒙气扫荡余,诸天来照旷。峨眉若拱揖,东西屹相望。须臾白雾起,如绵复似浪。熔作一天云,匿尽千重嶂。惟有金刚石,突兀不相让。嶷矗寺吾前,金刚正万夫。吾见亦悚然然,有念不敢妄”。

何绍基听瓦屋山上土人言,知道此佛光先睹为快。早上何先生就去观佛光了。由此可见,在何先生诗中的瓦屋山佛光,是毫不逊色于峨眉山的。

诚如魏福平先生所说:“瓦屋山固地处僻处,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故瓦屋山佛光鲜为人知,让峨眉山佛光独擅名扬,遂使瓦屋山佛光其名不彰,实为一大憾事。”随着瓦屋山旅游方兴未艾,我坚信瓦屋山宝光必将名闻遐迩。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2013崇圣论坛 探秘大理佛国 王仿生 王益鸣 佛光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