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台湾慈济:慈济大学副校长日本开讲座 讲解遗体捐献

2013年10月12日 08:48
来源:慈济基金会

慈济大学副校长日本开讲座,讲解遗体捐献。(图片来源:慈济基金会)

座落在新大久保街道上的日本分会一楼书轩外,从面对着大马路的落地玻璃窗向内望,映入眼帘的中式朴质的方桌与质材庄严的木椅,搭配静思文物充满着书香气息,常引起过路人的好奇。

9月15日,日本分会一楼的静思书轩,举办了由年初即重新装潢后的第一场“心灵讲座”,邀请前来日本医科大学进行参访交流的慈济大学曾国藩副校长,特地在行程中拨空莅临,今晚他要从一位解剖学者的角度,分享慈济的:“大舍之爱”。

没有尊重的年代

“在慈济大学每一年约有六十位的大体老师从我的面前走过。有些人的生命很短,有些人的生命很长,哪一个人的生命该长?哪一个人的生命该短?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

“失去生命的身体,或者称之为尸体,从宣判的那一刻起改变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他或她或它,所有权该属于谁?属于众人?属于亲人?还是属于天地?谁又拥有权利?”身兼解剖学权威,在台湾推动大体捐赠多年的曾副校长,带着大家从解剖学的历史去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副校长以台湾电影《父后七日》中,失去父亲的女儿不知如何是好,任由民间业者摆布,度过“叫哭即哭,叫拜即拜”的荒唐七日情节,说明了以往一般台湾民间由传统习俗,决定了大家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最初七日。

人们往往跟着习俗走,而究竟被宣判后的身体能拥有?或该拥有怎样的尊严?大部分的时候家属来不及思考,在痛失亲人的那一刻变得茫然而又空虚。而长久以来,这是一个生死交接的神秘地带。

曾副校长回溯关于这部分的医学历史。古罗马时代认为人会复活,所以坚持土葬礼,是基于“实用的”观点。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宗教上都不允许解剖人体。

到了十四世纪达文西时代开始私底下解剖人体,目的是为了要雕刻与绘画。十六世纪开始允许解剖死刑犯,因为犯人是允许、可接受“被侮辱的”,解剖者也成为第二个刽子手,可以以正义之声,名正言顺地执行大体的解剖。

解剖研究需要累积更多医学的经验,1832年时英国首先立法,决定医学生、教学者可依法拥有解剖无主遗体的权利,这是属于医学界的特权。

时至今日,甚至有将塑化后的遗体展示或公开售票展示人体解剖的作法,近年引起极大的争议,大家纷纷从法律、宗教、医学探讨“遗体”的所有权问题。

慈济大学副校长曾国藩(图片来源:慈济基金会)

为解剖学带入人文

神秘且阴森森的医学院解剖台,冰冷的医院地下室底层,是任谁也不想靠近的地方,即使是一个解剖学的老师,也会觉得不自在。即使是依法拥有解剖权,但是“你不知道他是谁?甚至叫不出名字。总觉得对不起,有愧疚感。”权威的曾副校长说出了来到慈济大学以前,一位解剖学者不为人知的无助心声。

慈济从1994年开始推动大体捐赠,至此之前,医学院生解剖教学时使用的都是无主的遗体。无主,也许是无名、无姓,但并不代表没有活过。下刀时该怎么面对?“物化”,是求得心安的方式。

“过去我学会的,跟我所学的方式,就是把我的情绪脱离,面对这些‘教学’的身体,我不去想他是谁,我不去想他的贡献等等。”不只如此,“被训练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在过去,我们医学院的学生在过程里学会无情。”教授坦言,但是心里又总是有些难以去除的愧疚与不安。

教授来到了慈济大学任教后,慢慢地有机会解开了身为解剖学者长久以来的那份不安。慈济大学医学院对于大体不称为遗体,而称之为“大体老师”、“无语良师”,也由过去神秘的、冰冷的解剖学教学,走入了互动的、利他式的“生命的毕业式”。

在“无语良师”解剖过程中,医学院学生不再是予取予求,决定一切的骄慢执刀者,而必须是一位充满感恩的学习者,向大体老师学习,包括老师的一生。

“我们要求学生以二百五十字写出无语良师的一生,而那是家人的全部。”唯有彻底了解一个人的一生后,才能有办法以二百五十字描述,所以学生必须向家属学习无语老师的一生行谊。

慈济大学解剖教育课程后,有“着衣”、“入殓”仪式,以及“行谊”分享及家访家属的后续互动等,医学不再霸占“大体”的所有权,解剖台上家属的位置不再是被忽略的。

慈济解剖教室靠外侧有大大的玻璃窗,走廊上有无语良师的相片,在与家属互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医学院生、家属或是教学者,重新一起了解老师的生前。

曾经,一位国中年纪的孩子分享,“只知道阿公往生了,送往慈济大学。在参加了追思典礼,才知道阿公很伟大,教了这么多医学生!”

家属最纯真的话,让副校长非常惊讶,更加感受到互动的价值与必要,肯定慈济大学的解剖学教育,使老师、学生、家属,在透明公开的仪式中,学习无语良师的的一生,提升了“利他”的典范,使得解剖学的手术室,不再是冰冷无情的不锈钢台。

“透过互动,了解老师为什么要捐赠,才会有‘利他’的层面出现。慈大赋予了解剖学新的生命。为传统的解剖学带入了人文,就像是中古世纪的文艺复兴,把人文带进专业,所以这是解剖学的文艺复兴。”曾教授肯定地说。

毕生贡献解剖学的曾副校长说,“我一辈子都用嘴巴教解剖学,所以如果哪一天我走了之后,我希望我可以躺下来教最后一次课!”当无语良师躺下的那一刻,也是生命还原的开始,冰冷的手术台上,智慧与典范再生,生生不息,代代相承!

[责任编辑:谭繁鑫] 标签:慈济 慈善 台湾慈济 慈济大学 副校长 日本 讲座 遗体 捐献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