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司马白羽:勿忘初心,禅世界中的自我发现

2013年11月22日 10:5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一花一叶皆有禅(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的佛教是一个从外部传入的宗教,它有很多分支宗派,比如天台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真言宗……等很多,各宗派在一定程度上都结合了中国本土文化,但只有禅宗是彻底中国化了的一脉。日本禅宗的直接源头便是中国,临济宗和曹洞宗都是六祖慧能之后产生的,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禅宗的祖庭在中国。然而,在当代,把禅宗变成世界的禅宗,并使他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其直接影响力并非从中国发出的,而是日本,尤其是铃木大拙和铃木俊隆二人的对外传播,使西方世界对“禅宗”有了更加清晰的体认。

这一期《知日》的主题是“日本禅”,在前数页系统的讲述了日本禅宗的源流。同时,从世俗化的角度来看禅对日本人生活的影响。与佛教的其他支派相比,禅宗自身并无太强烈的宗教气息,使得普通人更能被它所改变。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不少知识分子自身并非佛教信徒,但是却有着较高的禅宗修为,比如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苏东坡。中国禅宗较大程度上结合了儒家、道家思想并自成一家,逐渐形成新体系。日本禅宗传播到日本后,同样结合了日本本土文化的特点,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乃至成为一种审美体系。比如日本特有的枯淡庭院式景观,就是禅宗审美的物质化体现。

在本文中我无意于用太多篇幅探究禅宗发展的源流,而是就“禅”与当代普通人的对接来谈。由于汉语的独特表意,某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形之于文字就更加的云山雾罩。实际上,很多关于禅宗的文字有着近似于“术语”的性质,这种术语对体系构建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设置了一个门槛,使悟性较低的人无法进入。铃木大拙在向西方传播过程中,更多使用现代概念,降低了“门槛”,使更多人都能与禅接触。当然,日本文化本身也具有这一特点,比如插花、击剑、饮茶等都可以上升到纯精神的境界,即所谓“道”。普通人所作的普通的事,只有始终坚持这个初心,是能够通往“道”的最高境界的。《天龙八部》中论智商,王语嫣大概能排到前几位,论佛学修养,鸠摩智大概能排到前几位,论武学修养,萧远山慕容博大概能排到前几位,然而他们都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谁呢?是少林寺藏经阁的扫帚僧。某种意义上,他是唯一专注于武学,但却不专注于武学的人。说他专注,他的确如此;说他不专注,他并不止于如此,因为他没有孜孜以求于武功。对他而言,武功只是与佛学相互印证的一种方式。也许,他也并不存有这种功利心态。这种东西不能拿现代文明的逻辑来进行比照,它自身就有一个体系。那么,扫着僧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如果一定要来形容的话,那么只能形象的说:清澈。

大多数人都能够觉察自己,也有能力转化内在的烦恼。然而,这二者之间会呈现一种轮回,消失,或者再次不断的逼近。觉察自己,会令自我完善;消化不完的烦恼,会令你陷入疯狂。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在迷蒙中的,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觉察到自己——这个孤独的存在,同时也没有什么来自内心的烦恼。实际上,能够不断觉察自己,且有苦恼来自内心的人,往往是那些天分很高的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有“夙缘”和“慧根”,与知道道理的人相比,他们更多悟到。

实际上,在心灵吸氧一类的书籍中,已经偷偷引入了很多禅宗的东西。铃木大拙所谓“勿忘初心”早已被很多心灵励志的作品所用滥,然而还是那句话,知道是一会事,悟到则是另一回事。日本禅,就是在普通生活中去悟这些东西。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佛教 日本禅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