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 2015-03-13 第039期
两会宗教界代表释永信法师对网络传播见解独到(图片来源:资料图)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作为人大代表,本月向两会提交了《关于尊重宗教感情,规范佛教网络用语的建议》的议案,一经媒体曝出,便引发了舆论的震荡,这条议案可以说代表了宗教界团体的心声,伊斯兰教相关网站全文转载了永信法师的人大提议,相同的网络际遇推动了宗教间的相互共识和彼此声援。
释永信的议案是宗教界网络境遇的缩影
“现在谁都可以在网上开设词条,有少林寺的,有我个人的,还有关于宗教文化、少林寺历代神人的,都被个人抢占了。”
“一般对出家人的称呼有师父、法师、禅师,但在一些网站上,有人却称呼出家人为先生、女士。”
“(少林寺相关的)这些贴吧不知道是谁建的,当我们想建的时候已经被人抢先了。”
永信法师在今年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佛教网络词条的混乱现象很无奈,少林寺曾跟有关部门沟通解决,但对方并不理睬。
按照永信法师的指点,随手点进了“少林寺贴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贴吧里,有贴整容美女私房照的,有四处拉款求帮助的,有二次元小伙伴们发动漫的,好不热闹。最匪夷所思的一个帖子中,楼主说道:弘扬佛法文化不一定要真正的少林和尚才能弘扬,只要我们心中有佛,每个人都是高僧,少林ceo需(当)然很不高兴,但不要去理会,好好把吧做红火,以后我们在进军澳洲,在开贴吧,和酒楼。正文下面的配图中,大虾、海螺等各种海鲜陈尸盘中,与文中提到的“酒楼”相得益彰。
少林寺百度词条的表现,相对好一些:整个词条分为8个部分,足有十几屏,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详实,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少林寺词条”的内容来源,注明了是少林寺官网,截止日期比较微妙,正是永信法师提交两会议案的2015年3月。
在这样的网络事件中,少林寺的遭遇仅仅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个缩影。因为,少林寺名气大,永信法师受关注,所以他们的面对的问题才会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而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宗教机构都遭遇过。在浩瀚地网络海洋中,成千上万的佛教用语现在正在网络上被误传、被曲解、被利用。
正解网络佛教用语 兹事体大
网络佛教用语的曲解和偏差,对佛教、甚至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
首先,它伤害了佛教文化的传承。据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报告称,2015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超过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传播领域的基础性底层设施。佛教语言有意无意的误用,在古代也有,但很多粗鄙低俗的用语只是在有限范围内,而今天的佛教语言的误读误用却在被互联网无限放大,传统文化遭遇的历史断层,使人们普遍对佛教缺乏文化层面的正确常识,更不论信仰层面的基本理念、神圣与世俗的心理界限。
当工具缺乏心性观照和人文引导时,取而代之的就是被“过重人本”的私欲所裹挟。网络使用者内无敬畏,娱乐至死、欲望至上的放纵便无孔不入,甚至毫不忌惮以色情、暴力等形式捆绑佛教的语言、扭曲信仰的表达。
文化断层除了直接从传播心态影响佛教网络语言外,还助长贪盈逐物之心,通过商业或其他手段影响佛教,不少古刹的百度词条被包裹在旅游景区中,一些非出家人被冠以出家人之名目频频出现于网络词条,以达到商业宣传之目的。也许有一天,人们依靠这些网络工具,却也找不到真正的寺院,找不到真正的佛法,找不到真正的僧人,找到的只是佛教商业化的一整套网络营销体系下的买卖陷阱和庸俗文化。
宗教与信仰几乎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就存在,经过几千几万年的演变,尽管教义不同,相同的是,宗教已经渗入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信仰通过它们特有的一套方式,维护着人心的安定,维系着世界的和平。
常言道:“民族宗教无小事”,无论是贴吧还是词条,无论是那些看得见的被曲解的网络佛教用语,还是隐藏在背后的利益链条,它们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被深埋在人们对佛教界的看法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道路上,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脚步下。
整顿佛教网络用语 需要组合拳
正如明贤法师所指出的“虚拟力量开始规定现实世界”,“虚拟”的网络正在规定现实世界的思维、规则和运作方式。在这一潮流下,如何及时扭转“佛教网络用语混乱”的现状,永信法师的提案已然给佛教界以及大众提出了新的命题。我们祈愿“尊重宗教感情,规范佛教网络用语”的建议能够受到有关部门和大众的重视,成为网络舆论的软性准则与道德底线,同时也期待与此相关的群体能够直面新命题,及时作转变。
首先,如永信法师在议案中所提到的:应该将佛教网络百科词条、贴吧等的编辑权限归还给宗教界或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如各级佛教协会的编辑权限应交给相关佛教协会,各寺院或法师的编辑权应交给寺院或法师本人。永信法师认为:
“人们开设佛教网络词条是好事,关键是渠道很乱。有些是出于好心,但有些是出于商业目的或个人利益,成分很复杂。”
“我们希望这些佛教词条能准确地阐释,来传播正能量,这样对大家增加知识,了解情况有好处。”
其次,宗教界本身应坚守网络舆情阵地,找到真正适合当下舆论环境的自利利他、度化众生的有效渠道与方式。
在台湾,以昭慧法师为代表的出家人针对媒体对“比丘尼”的不敬称呼展开了持之以恒的矫正运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当前个体有着更多影响群体的机会与可能,佛教界应当重视这种“从无到有,以小至大”的网络作用,从我做起,让“守土”从当下开始。
再次,期待具有话语权、舆论导向力的大众传媒,提起职业操守和业界良心的觉照,引导网络舆论逐渐脱离“娱乐至死”、“传谣无惮”等恶性习气的熏染,形成“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意识与健康风气。
最后,我们呼吁深度参与网络舆论的个体终端与自媒体,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觉照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公共空间,互联网不是全然放纵习气的平台,尤其在有关佛教的舆论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有态度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信仰自由与合法权益,与所有合法宗教一样,受到国家承认和法律保护。
李哲:社会学博士 佛教时事评论员
华人佛教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佛教资讯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马本州